-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幸福”助診施政問題
在何正欣看來,在滿足基本溫飽之后,民眾會對主觀感受要求更多。多個地方將“幸福”納入施政目標,是黨政機關與民眾需求的合拍。
邢占軍認為,各地提出“幸福”口號,是對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反思。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背景下,應該更加關注人的主觀感受。
這一做法,也與國際潮流“同頻”。今年6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為“國際幸福日”。決議說,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項基本目標,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目標和期待,在公共政策目標中對此予以承認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該怎么理解幸福,探討并不深入。”邢占軍說。
他認為,央視節目“你幸福嗎”的提問引發了討論,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太抽象,沒有標準答案。
抽象概念大面積進入施政目標,邢占軍最擔心的是“概念陷入空談”,不顧地方實際或者毫無實在內容。
此外,研究者擔心,一旦幸福指數與政績掛鉤,數據就有造假的可能。而若在民眾主觀感受指數上注水,極易引發反感。
在多位研究者看來,幸福指數的更大意義在于“診斷”,幫助政府發現政策實施中的問題。
新京報記者宋識徑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