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介紹2011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圖/CFP
馬建堂表示,準確測度幸福是很大挑戰,只有GDP不一定幸福,沒有一定不會幸福
新京報訊 (記者李蕾)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日前在新德里第四屆世界論壇上介紹了中國開展幸福測度情況。他表示,準確測度幸福是很大的挑戰。22日晚,統計局官網公布了上述發言。
廣東率先開展幸福測度
馬建堂表示,在國家層面,國家統計局尚未正式開展幸福測度工作,但廣東省通過兩種方式開展了幸福測度的有關工作。
廣東省去年發布了幸福廣東指標體系,并將相關指標考核納入政績考核體系。據了解,該指標由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兩部分構成。客觀部分包括就業與收入、教育和文化、醫療衛生和健康、社會保障、消費和住房、公用設施、社會安全、社會服務、權益保障和人居環境共10項一級指標,48項二級指標。
主觀部分為調查問卷,問卷中分設個人發展、生活質量、精神生活、社會環境、社會公平、政府服務和生態環境共7項一級指標,36項二級指標。每項指標設“很幸福、比較幸福、一般幸福、不太幸福、很不幸福”等5個等級。
在2011年度的調查中,廣東省抽取了近7000戶居民。
記者查閱今年6月發布的幸福廣東主觀指標體系評價結果顯示,2011年廣東群眾對個人幸福感的總體評價為80.4分,總體達到“比較幸福”,但精神生活、生態環境、個人發展、政府服務、生活質量、社會公平和社會環境七個分項綜合評分為76.7分,略低于個人幸福感總體評價得分。
對于廣東幸福測度模式是否會推廣至全國,馬建堂未明確透露。他表示,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哲學命題和主觀感受,準確測度是很大的挑戰,對此統計界和經濟學界要十分清醒。
全國有兩項類似測度
據馬建堂介紹,目前國家統計局沒有正式開展幸福測度工作,但開展了兩項相似的評價測度工作,即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監測評價工作和發展與民生指數。
“小康”是一個頗具中國特色的概念,小康社會就是介于溫飽與富裕之間的一個特定發展階段。馬建堂介紹,小康社會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共6項一級指標,23項二級指標。這6項一級指標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和諧程度、生活質量、民主法制、社會安全、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等。每年底國家統計局會發布上一年度的監測結果。
2011年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監測報告顯示,2000年-2010年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提高了20個百分點。小康社會評價6項指標均有大幅提高,其中人民生活質量在11年間提高了28個百分點。生活質量的指標中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爾系數、人均住房使用面積、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等。
發展與民生指數主要測度中國的發展和民生狀況,包括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文明、科技創新、公眾評價等6項一級指標。
■ 相關新聞
“只有GDP不一定幸福,沒有一定不幸福”
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稱,需要超越GDP,而不是拋棄GDP
新京報訊 (記者李蕾)除了幸福測度外,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日前在第四屆世界論壇上還表示,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如果沒有GDP,一定不會幸福。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數據顯示,初步測算,前三季度我國GDP為35.348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7%。近年來,我國GDP一直保持8%以上的增長速度。2010年中國GDP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也首次突破4000美元,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去年GDP和去年年末大陸總人口數計算,去年的人均GDP約為3.5萬元。其中,北京去年人均GDP為8.0394萬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約為1.2447萬美元。按照世界銀行劃分各國貧富程度的標準,北京已經達到中上等富裕國家水平,超過了1.2276萬美元的“標準線”。此外,去年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萬元,占人均GDP的約40%。
馬建堂表示,“我們需要的是超越GDP,而不是拋棄GDP。在GDP核算與幸福測度之間過于極端,可能是統計界和經濟學界應該拒絕的。”
在本報此前的采訪中,部分北京居民表示“不幸福”,月入7500元的上班族自稱在北京沒有安全感。
分析人士稱,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于人均GDP的40%是偏低的,特別是考慮到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同時,中國的財政收入連年高增長,遠超GDP增速。
■ 專家說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王天龍
“經濟發展中需不斷完善公共服務”
經濟學上,幸福感是用貨幣來衡量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可支配收入越高,就應該越幸福。雖然現實中并不完全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收入水平是衡量生活質量的重要標準。
幸福是個人感受不容易測量,官方推出這些指標和測度,也說明從只關注經濟發展到關注民生上了。
廣東開展了幸福指數的評價,我覺得是個很好的嘗試。衡量一個國家的幸福感可以用GDP,衡量個人的幸福感我覺得個人可支配收入是個很重要的指標。從人均GDP到人均收入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包括平衡稅收和個人收入等。
從總量上看,要讓人民越幸福,就應該想方設法增加GDP和可支配收入。因此,大力發展經濟的政策是正確的。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完善一些公共服務,如國防安全、醫療、教育等,給國民一個穩定、安全的外部環境,這樣有助于國民提高創造財富的效率。經濟發展主要關注“效率”和“公平”的問題,從目前我國的發展階段來說,“公平”相對滯后于“效率”。(李蕾)
■ 百姓感受
“幸福是一種感受不認同幸福指標化”
講述人:王小姐(廣告公司職員 29歲)
我理解的馬建堂的意思大概是說,幸福得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這個我是贊同的。工資收入跟不上物價的上漲,我在北京工作不覺得幸福。對我來說,各項保障也都不完善,房子和孩子上學都是我要擔心的問題,覺得未來很渺茫。
不從物質基礎來說,我覺得導致我不幸福最關鍵的因素是,我對北京這個城市沒有歸屬感。但是已經習慣在這個城市生活,又不想回去了,而且回去也不好找工作。
我覺得幸福是不能測量和調查的。幸福只是人心里的一種感受,怎么能夠用硬性的指標調查呢。白巖松在書里說過,幸福不等于快樂。不認同把幸福指標化,這種調查也是沒有意義的。
“幸福測度是對唯GDP論的一種反省”
講述人:吳先生(公司白領 30歲)
我現在住在十幾平米的出租屋里,每個月還要支付相當于我三分之一工資的房租;也買不起車。我平時不怎么買衣服,唯一的開銷就是買幾本書跟朋友吃飯喝酒,但還是沒有攢下多少存款。出行的時候是最痛苦的,幾公里的路坐公交車要半個小時。現在還好,雖然不是很滿意,但是生活也還過得下去。一想到未來結婚生孩子、買房子就頭疼。
我覺得幸福是不能測度的。有錢不一定幸福,幸福不一定有錢。我覺得別用什么幸福指數了,還是用生存指數比較好。看一下人類生存所需的必要條件,我們這個社會是否已經滿足大家了。
幸福測度是對唯GDP論的一種反省吧。我覺得不是數字好看了,民生就改善了,生活條件是否變化大家能夠親身感受。(李蕾)
(原標題:國家統計局局長談幸福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