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戴斌:現在全國一年只有兩長三短幾個假期,人們的出游時間是有限的。加上帶薪假期沒有落實,人們都是選擇黃金周出游,窗口期比較有限。從今年情況來看,上半年由于自然災害等原因,旅游需求一定程度被抑制,十一集中釋放;加上今年小汽車免費、部分景區降價、天氣晴好拉動了出游的意愿,所以今年形成了很高的高峰。
京華時報:有一種說法,說現在中國的觀光旅游跟世界差距已經不大了,但是休閑度假的領域跟發達國家還要差個四五十年。您怎么看?是不是區別于這種出門就看人擠人、上車睡覺、下車照相,然后趕到下一個景點的旅游方式更值得提倡?
劉思敏:周邊三百到五百公里以內的旅游,通過周末、小長假就可以滿足了,但是中遠程的旅游就需要長假。遠程的旅游追求的是差異,所謂近處沒有風景,風景在遠方,就是說的觀光旅游。在行業里,“從觀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轉型”的說法實際上在我看來是一種誤導。兩者只是功能不同,沒有層次之分。前者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后者達到身心放松休息的目的。要讓一個海邊打魚的農民去休閑游,去海邊曬太陽,人不罵你有病嗎?
戴斌:國際上還有休閑旅游、度假旅游、特種旅游,特別是還有無景點旅游。就是說到達一個城市,參加城市的休閑,參與到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里面去。國民的旅游意識還沒有達到這樣一種程度,覺得到一個地方不看景區景點就不叫旅游。我國的旅游跟國際還有很長的差距。從國際上來看,大眾化旅游發展階段在上世紀40年代末期50年代初期,而我們是從1999年慢慢進入的。國際上跟團旅游不是很多,散客旅游更為常見。到一個地方,曬曬太陽喝喝啤酒,參加一些當地的活動,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達這樣的階段。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