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解決社會質疑的合適機制
防止“轟轟烈烈,原地踏步”
記者:公益事業要健康發展需要怎樣解決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王振耀:要解決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就要調整我國公益慈善體制。第一,調整政策,鼓勵發展非公募公益組織;
第二,要盡快出臺慈善法,對公益慈善組織的行為進行系統的規范;在立法過程中的公開討論,也是推動社會取得共識的重要途徑;
第三,建立健全與國際社會接軌的社會捐贈稅收政策和社會組織的稅收管理政策,真正鼓勵慈善事業發展;
第四,制定公益慈善組織的行政管理規范標準。對信息公開要進行技術性的指導,并且要規范各類表格、程序和技術,確立適宜的評價體系;
第五,推動公益慈善組織行業組織的成立。行業標準相當重要。發達國家約束各類社會組織的基本手段是通過加強行業內部的自我管理實現的,我們需要學習這樣的辦法。
當前公益慈善組織普遍受質疑,但最大的挑戰在于,我國社會還沒有為解決質疑建立起合適的機制。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管理體制分散在不少行政部門,在大眾質疑不斷發展的時候,哪個行政部門也不可能有能力來進行綜合性的回答。社會越質疑,大家越急躁,我稱之為“轟轟烈烈,原地踏步”的現象,這是需要特別警惕的。
記者:整體而言,您如何評價目前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
王振耀:從整個發展格局看,正在向好的方向快速發展,我國公益慈善事業正在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目前處于大起飛的前夜。在這個過程中,公益組織需要實現自身職能和行為規范的重新定位。公益組織的當務之急是要在解決各類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展現自身力量。本報記者 沈小根 周亞軍
【鏈接】
廣東北京等地探索突破社會組織“雙重管理”壁壘
今年,公益慈善等類社會組織在北京登記注冊,有望無須再找業務主管單位,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北京市民政局首次提出,今年將探索研究推動社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向業務指導單位轉變。
這一轉變意味著,北京市將繼廣東“破冰”之后,探索突破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壁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直接登記。北京市社團辦主任溫慶云介紹,社會組織業務主管向業務指導轉變的試點,可先從市民政局目前“一手托兩家”(既做業務主管,也做登記主管)的社會組織開始。溫慶云透露,已在修訂的3個社會組織行政法規今年有望獲得通過。修訂后的法規,有望從立法角度確立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制度。社會組織登記成立前須找業務主管單位審批,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