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今年是中央部門全面公開“三公”經費的破冰之年。自國務院要求98個中央部門公開“三公”支出以來,截至27日10時,已經有80多個部門公開了“三公”經費。如何看待目前的“三公”公開情況?怎樣進一步推進“三公”公開?
公開質量比態度更重要
“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這句話正在成為現實。從目前看,“三公要公開”已經成為從政府到公眾的普遍共識,公開透明的時代潮流已經勢不可擋。而從今年中央部門公開“三公”經費的表現以及社會反響來看,公開的質量比態度更受關注,也更有說服力。
一直以來,信息公開的內容太粗太模糊太難懂,久為人們詬病。今年在中央部門曬賬單的過程中,出現了被稱為“最詳三公經費”的審計署賬單,其優點就是在“細”字上下了一些功夫,朝公開內容“具體詳細、明白易懂”的目標有了推進,進步值得肯定,但離公眾要求還有距離。
進一步說,公開的質量,不僅體現在內容方面,還體現在監督上:在公開過程中,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實現交流互動,積極回應質疑,認真整改問題,并且逐漸把監督關口擴散,從事后、事前“看賬單”延伸到事中“看著花”,時刻扎緊“錢袋子”,促進經費支出合理化。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邁好每一步,年年有進步,不懈怠地持續推進,這個目標總是可以實現的。浙江讀者 陳 平
公開亟需制度動力
中央部門“三公”公開引起圍觀,這是看臺,也是考場。平心而論,今年的“考生”,雖有個別“優等生”,但敢為天下先的寥寥,精彩答卷不多,許多部門不太積極,且至今還有交白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公開的動力不夠,主要來自部門自律,而不是制度的剛性要求。
公開不能成為一時之“秀”,就需要在制度層面提供常態動力。從今年的公開情況看,迫切需要這么兩個制度抓手:一是操作規范。最起碼應公開什么內容,支出項目細化到什么程度,公眾質疑如何進行回應,這些問題還莫衷一是,需要總結國內外的有益經驗,形成一套統一遵循的公開“標準答案”。二是問責機制。公開應是硬任務而不是“軟指標”,這就需要盡快出臺相關公示制度和配套法規,執行相關獎懲制度,嚴格按公開“時間表”、“路線圖”辦事,從制度上倒逼各部門和領導干部主動進行公開,接受社會監督。湖北讀者 龔君楠
【微博之論】
@李茂萍:眼下,“三公”公開不及時的現象較為普遍。最主要原因是擔心真實公開引起公眾過度反應,故而避重就輕、回避拖延。希望加大對“三公”公開的監督檢查力度,嚴格問責督辦。
@文國云:“三公”公開必須破除“等、比、看”的錯誤觀念,不畏評說地公開、實事求是地公開、誠懇謙遜地改正,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
@xsffxs:“丑媳婦”第一次見到公婆不免有點害羞。“媳婦”要勇敢,“公婆”也要大度點,公開是第一步,公開總比不公開好。
@國儲138處苑治國:公開的時間快慢和真實性直接影響了各個部門的公信力。
@xsffxs:“三公”經費不能只曬賬,審計要跟上,尤其要警惕隱蔽性“三公”消費,遏制預算外循環。
@拼對才會贏:把花錢的理由先說清楚了,而不是花完錢再告知我花錢多么合理。
@非真知灼見:“三公”消費的關鍵是陽光消費,即在上下、內外組織和群眾的監督下消費。
@嘉昌:公開有積極作用,但其實更重要的是下真決心、用真動作抓好體制機制改革,徹底解決用權為公、花錢為民的問題。
@點穴.blog:一定要制定嚴謹的管理制度,事前有嚴格的審查和批準,事后有嚴格的報銷審核。
@方舟東江:解決“三公”問題,有效藥方就是讓涉及“三公”的預算、審批、結果都曬在陽光下,接受人民的監督。
@我愛大海:邁出了公開的第一步,就不愁將來的完全公開。把每一分錢怎么用的都要說清楚,而不是只有一個總數。
@南京濤聲依舊:面對百姓對有些支出的質疑,應對款項使用有詳細說明,而不能模糊地說因為工作需要。
@杰博瑞:公開就是在太陽底下補鈣,不公開,即便沒事也會變得羸弱不堪。
@王韶華:許多部門“三公”公開,猶如“懷抱琵琶半遮面”,“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但其內容,還是讓人“霧里看花隔一層”,看不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