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正是吃長江江鮮的好時節。翻開長江沿線城市的地方報刊,上千元一斤的長江刀魚、鰣魚“打頭”的“江鮮美食節”廣告充斥著版面。而在沿江一些地方的酒店內,所謂“正宗”長江刀魚“3000元一斤”的標牌價格,也已不稀奇。
刀魚何以成為“天價”?以稀罕著稱的刀魚真有如此大的食用量嗎?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正宗”刀魚上千元一斤
“六七年前,在最佳捕撈時節,一網下去可以捕到一兩斤。這幾天,卻常常是空網,一天下來也就一兩條,大部分刀魚還都在1兩左右。”說起這幾年捕刀魚的事,時常在長江江陰段捕魚的李樹華有很多感嘆,“照道理,連續多年限制捕撈了,魚也應該多起來了,可我們這些領到刀魚特許捕撈證的漁民,就是沒有產量。再這樣下去,我們不知道刀魚還能捕幾年?”
在江陰的一家菜場,記者轉了個遍,發現也就一個攤位上擺放著幾條小刀魚。“都是不到2兩的,1500元一斤。”攤販見記者問價,脫口而出,“正宗的啊,馬上就會沒有了。”當記者說“太貴了”時,他卻笑著回答,“到船上收購就這個價,再大一些的要兩千多,你不懂行情吧!”
“飯店里的比這大多了,也才2000多元。”記者試探著問。
“那些都不是本江的,幾百元一斤的也有,而且個大。本江刀魚的鱗片雪白,外江的和海刀魚,背脊是灰黑的。你看看?”攤主翻動著手中的刀魚說,再過十多天就沒有了,魚越來越少了。
記者就此采訪了江陰市漁政管理站,副站長查曉宗告訴記者,刀魚是長江下游的洄游魚類,學名叫刀鱭魚,主要分布在長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區,2月份起洄游交配從長江口進入淡水水域上溯產卵,最遠可達洞庭湖、鄱陽湖。但近幾年,南京以上江段已經基本絕跡,南京以下以往產量最多的蘇州到泰州沿線的江面上,產量也大幅縮減,但民間“清明節前吃刀魚”的風俗卻日益高漲,所以價格自然越來越高。
多種因素致使刀魚資源稀缺
據江陰市漁政管理站站長丁建英介紹,刀魚其實和鰣魚一樣,都是普通的長江魚類。歷史上最多時,捕魚的漁船有近千條。自1983年起,“特許捕撈證”制度開始實行。去年僅發放了24張許可證,今年也只有21張,而專業捕撈隊也從4個大隊縮減到1個漁業隊40多條船。
丁建英說,在漁政執法中,除了對無證捕撈行為進行大力查處之外,還對違反禁漁期禁捕規定、捕撈證核準的江段以及漁網密度進行檢查,“濫捕行為現在很少,主要還是資源的問題”。
“濫捕行為的確是多年前造成刀魚漁業資源減少的最大因素,但此后隨著經濟發展,對漁業資源影響最大的還是涉魚工程。”查曉宗分析說,長江下游沿線的開發大幅度減少了蘆蕩、灘涂的面積,天然的覓食場所逐步萎縮,加上長江水質的污染問題以及航道建設中錨地的增加、船舶通航越來越密集、長江輪渡使用率仍然很高,這些對水生物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與漁業發展之間也形成了矛盾。在這些綜合性因素影響下,刀魚等資源要獲得根本改善,“還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
刀魚特許捕撈有望取消
記者在江蘇省漁政總隊采訪時了解到,為了限制捕撈行為,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將2010年度的刀鱭魚專項特許捕撈許可證在2009年基礎上壓減了15%。在共計703張特許證中,最多的蘇州市為148張,最少的無錫市為21張。此外,還規定了捕撈時間、網目尺寸,并要求船主對《捕撈日志》作好記錄,禁止漁船跨區域作業等。
然而,由于目前對刀魚資源還沒有一個可靠的依據,《捕撈日志》的填寫也僅僅是一個參考,漁民就算隨便填寫,也沒有任何法定的約束力,導致有關部門難以對刀魚這種奇缺的資源實行嚴格的捕撈數量“配額制”。另外,目前對漁民的分流補償機制還沒有建立,難以調和這支龐大的捕撈隊伍的生產生活和漁業資源之間的矛盾,漁政部門面臨著“兩難”的境地。
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一位工作人員坦陳,要保護好長江水生物多樣性,需要從根本上取消刀魚的特許捕撈制度。
一位漁業資源專家認為,由于資源稀缺,加上不正確的炒作,使得刀魚的價格“水漲船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多年以來濫捕行為的發生。因此,只有盡快實行對刀鱭魚的完全禁捕,才能恢復它們的種群數。同時,也可以在長江部分江段灘涂劃定保護區,以減少港口交通建設對長江水生物生存環境的蠶食。
天價刀魚一般用于“請客送禮”
記者了解到,因為“物以稀為貴”的因素,在清明節前炒作刀魚價格,成為了時下人們餐前飯后談論的時髦話題。而實際上,刀魚不同階段的價格差別很大。在清明節后的4月中旬,大部分價格就可回落到四五百元,小一點的則降至100至200元一斤。
“以前河豚魚也曾被炒作,但自從人工養殖后,就不很稀罕了。現在各個季節都可以吃到。”江陰當地一位市民說,刀魚的人工養殖據說也有了突破,到時就不用花這些“冤枉錢”吃幾條“長江三鮮”了。
那么,如今到底是哪些人在花“冤枉錢”消費這些天價刀魚呢?
“刀魚在這個時節的魚刺很軟,肉質也很鮮美。所以,正宗的長江刀魚,一般是用來招待貴賓的。還有人專門到我們這里預定刀魚,用來送禮。”江陰一家飯店的餐飲經理告訴記者。法制日報記者 丁國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