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差較大造成失落
金曉春說,中國和美國存在較大的差別。在中國大陸,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也存在差別,但是沒有移民美國這么明顯。他說,反差大小對人們的影響不同。有的人感到有點失落,有的人則失落感很強。
不同的人對反差反應不同。金曉春舉例稱,中國農村的人來到美國,看到什么都好,心態也好,“很容易改變自己,適應美國。”80年代的中國還很落后,留學美國主要是公派,想去的人多,而名額卻很少,能去的都是“優中選優”。許多人畢業后留在美國。
但是,那些當年沒有機會出國的人,卻抓住中國大發展的時代契機。這些定居美國的人,回過頭一看,發現當年的“失敗者”都成了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而留在美國的人卻生活平凡,感到非常失落。于是,有些華人開始懷疑自己人生道路選擇是否正確。他們認為,自己一定要比別人好才對,從這個想法中走不出來,整天后悔,心理失衡。最后,有人患上憂郁癥、焦慮癥,影響工作和家庭生活。他認為,這些人沒有進行客觀比較,老是和最成功的人士比,沒有和差不多的人比,導致反差過大。
他說,實際上美國也有機會。例如,美國的科研條件較好,想做科學家的人完全可以去做。想做生意的華人在美國一樣能實現目標。有的華人想當作家,在美國也能夠當成。想從政華人也可以。最近,紐約市選出華人主計長、州眾議員和市議員。因此,在美國從政也不是沒有可能。
▋精英赴美失落感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華人醫師稱,某些在中國最具希望的政治精英和科技精英失落感最強。例如,有人曾經被作為后備干部培養,赴美留學后留下,卻只能從事一般性的工作,當時覺得自己做了“正確抉擇”,但多年來沒有進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華人稱,他于80年代后期通過層層選拔考上中美生化聯合招生的項目(CUSBEA),公派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當時,他的單位有數十人在美國讀學位做研究。單位負責人曾經專程到美國,和留學生見面,希望他們畢業后回國工作,表示“一定重用”。
后來,竟只有一人響應號召回國,其它人都留在美國發展。許多年過去了,回國的人現在掌管著一個重要部門。而沒有回國的人盡管衣食無憂,但都默默無聞。“盡管我們都有綠卡、美國護照、生活無憂,但是地位和貢獻上和那位回國的同學無法相比。”他現在只好常提醒自己“想開點”。
一些華裔心理醫師說,不僅中國大陸精英存在失落感,一些華裔專業人士也有失落感。例如,一些中國大陸專業人士來到美國后,盡管以特殊人才獲得居留身份,但是在美國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許多人存在適應障礙,產生心理疾病。”例如,有的大陸很有名氣的畫家,在曼哈頓街頭給路人畫素描。有的夫婦同到美國,其中一個不能適應,堅持要回中國,導致分居兩地,最后以離婚收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