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學者們也指出,網絡可以了解民情民意,推動各級政府提高治理能力,但并不能替代傳統的問政方式。網民們對“開博”的官員們也提出:“上網察民情,更須下網解民憂。”
事實上,注意調查研究,深入基層了解民生民情,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法寶。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國家領導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開展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
針對“網絡問政”的蓬勃之勢,中國一些省份也開始出臺配套制度對之進行保障。如廣東省佛山市委宣傳部新成立互聯網宣傳管理科,開展網上輿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云南省將發起各級政府部門建立“網絡發言人制度”。
2008年,湖南省株洲市紀委出臺中國首個網絡反腐辦法——《關于建立網絡反腐倡廉工作機制的暫行辦法》,利用網絡平臺,聽取網民對該市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此外,還有多個省市也正在醞釀出臺與“網絡問政”有關的制度。
中國人民大學比較政治研究所所長、政治系主任楊光斌告訴記者:“技術一直影響和改變著政治,過去的報紙、電視和今天的互聯網都改變著政治生態。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溝通的重要渠道,是新群眾路線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偉建議,作為黨政部門,在方式上應該思考如何在機制上進一步完善“網絡問政”;作為公民,應該力求提高自身認識,通過網絡反映問題要實事求是,爭取準確、有針對性地把具體問題反映到相關部門。
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日前在人民網發表署名文章。他表示,只有建立健全收集、分類、交辦、督查、反饋的網絡問政鏈條,形成網上聽民意、匯民智、聚民心的長效機制,才能促進黨委、政府與網民通暢、充分、有效地溝通與互動,實現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的有機對接。(任沁沁 楊羽西 林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