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選擇
白南生為未來全新的、城鄉一體的養老保險體制提出了四個原則:廣覆蓋、低水平、統一、強制性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2000年,流向城鎮的勞動年齡人口中72%來自農村。城市的老齡化問題將因為不斷地有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入而得到緩解,但農村老人卻不得不滯留在家中。此外,農村的老齡化程度(7.13%)已經大于城市(6.69%),在5—10年之間,農村的老齡化程度將會達到30%—40%。
傳統上,中國農村歷來以家庭代際養老作為養老的主要方式。但計劃生育制度帶來的養老壓力,以及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開始悄然改變這一模式。“很多地方,農民的純收入中40%來自打工。養老的壓力,使得一部分打工者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機會成本回到家中。”白南生分析說,“農村地區確實有了建立養老制度的需要。”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范雷博士剛剛從重慶調研回來。他證實說,很多農民工返鄉不再務工,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養老。
2008年起,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在全國范圍內推開。以北京為例,新農保實行個人賬戶和基礎養老金相結合的制度模式。男滿60歲、女滿55歲,便可享受財政補貼的280元基礎養老金再加個人賬戶的養老金待遇。
唐鈞認為,這是一項好的制度。“如果這項制度能在全國推廣開來,農民工還是參加本鄉本土的養老保險比較好。根據我們的調查,農民自己也愿意把錢放在家里,比較放心。”
白南生的意見則與此相左:“要鼓勵現在的農民工逐步融入一個新的城市養老保障體系中。城市化是一個必然過程,勞動力越來越多進入城市也是一個必然過程。不可想象再過10年20年,我們還有3億勞動力不斷在城鄉間流動。”
白南生為未來全新的、城鄉一體的養老保險體制提出了四個原則:廣覆蓋、低水平、統一、強制性。
“這里特別強調統一,我們不同意各地搞一套自己的東西。在美國,養老保險是唯一聯邦級統籌管理的。要素的自由充分流動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不同的規則是人為制造瓶頸。對接問題其實不僅僅是對農民工的歧視。對于城市工人的流動同樣是一種限制。”白南生說。
“因此,我們不能把農民工的事情當成權宜之計,不能由各地隨意地建立一些臨時制度。要做出一個強制性、統一的、比現有城市水平低的基礎養老保險制度來。這項新制度將是未來向它靠的一個標準。”
問題在于向哪個方向統一?唐鈞指出,一個合理的養老制度一定要分為基礎和補充兩部分。基礎部分可以由政府負責,資金從個人或企業手中收取,給全民提供一個差異不大的、水平較低的養老保障。在此基礎上,是補充養老金,與個人原有工資掛鉤,形成差異,拉開距離。
按照白南生的研究,基礎養老保障的標準,應該在最低生活線與最低工資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這是一種最基礎的養老保障,也是一種強制性保障。在強制性保障之外,可以用其它保險作為補充,如行業工會險,商業保險等等。”
“社會保障制度,或者是養老保險改革,是涉及面很廣的東西,不可能一蹴而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唐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