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性別角色悄然變化
近年來,“超女”、“加油,好男兒”等娛樂節目在青少年中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時間,中性打扮的“超女們”成了眾多女孩追逐與效仿的對象,而有點女子氣的“好男兒”也成了不少青少年對男性角色的期待。傳統的性別角色是否已經對青少年失去了約束力度?媒體上常常出現的男女兩性“中性化”,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日前,蘇州大學教育學院的5名本科生完成了一項“大學生性別角色形成”研究課題,調查歷時近一年,覆蓋了全國東、中、西部27所不同的高校,在大一至大四的大學生中,收回有效問卷5008份,經過定量的數據分析和定性的個案訪談,試圖揭示出以上問題的答案。
“雙性化”兼有男女優良品質
心理學家把人的性別角色分為了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和未分化四類。按照心理學的理論,每個人都可以是雙性化的。所謂“雙性化”,是指一個人兼有男性化與女性化的氣質。雙性化者并非“變態”,相反眾多研究表明,雙性化者兼有男性和女性較為優良的品質,往往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調研結果顯示,33.0%的被調查大學生顯示為雙性化性別類型,而男性化比例和女性化比例分別僅占18.5%和18.3%,未顯示明顯性別類型的未分化大學生比例則占到了30.3%。性別的單性化已成為少數人群,“獨立、愛冒險、競爭性強……”這些男性氣質不再是男生的專利。
“女生少了賢良淑德,男生缺了高大威猛,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超女’、‘好男兒’的中性造型獲得了那么多大學生‘粉絲’的擁躉。從這個角度看,即便是舞臺上中性化的扮相和表演,也有值得我們關注甚至研究的地方。”課題組成員徐振華同學說。
大學女生更愛追求“女人味”
課題小組的同學們發現,更多的女生在進入大學后會有意識地使自己變得“更女人”。
徐振華和他的研究同伴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進入大學以前,大家都忙于學習,沒有過多的時間花在穿著打扮上。很多女大學生在接受訪談時說,進大學后她們會更加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看到別人穿得很漂亮,自己也希望更有女人味一些。穿著和打扮上的女性化,直接影響到了女大學生的女性化特質。
然而,隨著年級的發展,女生與男生的性別發展差距在逐漸縮小。這也反映出面對就業壓力的女大學生對自身完善的不斷要求,社會也正越來越要求女性具有領導、進取等傳統男性的特質。
家庭性別教育觀念亟須更新
按照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男孩就應該有男孩樣兒,女孩也應該做得像女孩子,孩子一有“假小子”或“娘娘腔”的舉動就會被家長呵斥。然而,對孩子過于嚴格、絕對的性別定型,只會限制他們智力、個性健康全面地發展。
負責對本課題進行指導的劉電芝教授認為,從小就適度培養孩子的雙性化氣質,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當代大學生中對兩性嚴格的隔離已經被打破,男性可以擁有女性的溫柔、關懷,女性也可以擁有男性的獨立、自強,同時擁有男女兩性的特質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要求,這也給我們的家庭性別教育觀念帶來了更新。
如何在性別角色形成之初就給孩子營造適宜發展的環境?課題小組通過調查發現,家庭的教養方式對此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最有益于學生性別角色的發展,而溺愛型最不利。(丁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