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路村小學的孩子們天天都會經過懸崖上鑿出的上學路
申老師26年如一日,深得當地村民的尊敬
2003年有了“騾馬道”后,騾馬才成了進出村唯一的交通工具
穿著志愿者送的校服,孩子們的笑臉顯得格外幸福
古路村小學全家福,靈魂人物申老師光著膀子笑坐中央
朗朗書聲云中蕩,彝苗成才是希望
跟隨送冬衣志愿者腳步,記者穿過幾近90度陡壁上的“Z”字形山道,走進雅安漢源縣古路村小學
古路村,一個鮮為外人所知的彝族山寨,位于國家地質公園大渡河峽谷老蒼溝下側的懸崖絕壁上,屬四川雅安漢源縣永利彝族鄉行政管轄。
古路村小學隱于云中。26年來,它由一個叫申其軍的代課教師守護著。10月中旬,記者隨著一支來自湖北的志愿者隊伍冒著生命危險,經過近5小時的攀爬,來到了云中小學……
10月14日上午10時,湖北志愿者隊伍來到古路村山腳。如果不是偶爾發現裝載行李的騾馬在絕壁間行走,無法想象幾近90度的陡壁上竟有一條千回百轉的“Z”字形“騾馬道”。這條山道沿途七拐八彎,最窄的地方只有40厘米寬。行走在這樣的高空回廊上,讓人頭昏目眩。
當地村民說,成昆鐵路“一線天”大橋是去古路村的起點,沒有成昆路之前,沿懸崖攀巖而上是去古路村的唯一方式。2003年開鑿出這條“騾馬道”后,村子開始了與外界的交流,代課教師申其軍的故事也沿著騾馬道傳了出來。
整個上山的路途中,村民聽說是去造訪古路村小學和申其軍,都會主動讓出道來讓志愿者一行先走。全村500多口人無論長幼,都尊稱他“申老師”。
擔心孩子離外界越來越遠
古路村小學是整個村落最好的建筑,由5間水泥房和廁所組成,教室在石坎上,廁所在石坎下。教室用木籬笆圍著,外墻上“朗朗書聲云中蕩,彝苗成才固根基”顯示著這個學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意義。廁所前不寬的空地上,學校用兩個木樁和廢棄的黑板搭了唯一一個籃球架。兩個男孩正小心翼翼地拍著籃球,他們不敢投球——籃球要是滾到山下去,得花半天時間才能撿回來。
45歲的申其軍穿著軍用膠鞋、白色無袖衫,皮膚黝黑、濃眉大眼,正在空地上磨刀。一旁幫忙的村民看到志愿者,立即幫忙抬板凳:“申老師曉得有人要送冬衣給娃娃,花了一個月的工資專門買了只羊哩。”申其軍不好意思地笑道:“應該的,山上沒啥子吃的。”
申其軍18歲來到古路村小學,那時的教室是土砌的,房頂漏水,墻壁透風,學校沒有廁所,學生跑到別處上廁所栽了跟頭,摔傷了。他咬咬牙,把村里人召集起來,用土方法修繕學校,給學校搭了一個簡易廁所。
“古路村地理環境特殊,我們想過各種辦法調派教師過去,但都呆不久。申其軍在古路村堅持這么多年,我非常尊敬和感謝他。”漢源縣教育局副局長李清龍說,教育局曾經想過解決申其軍的教師身份,但因為他的學歷太低,和政策不相符,一直無法正名,只能考慮給他提高待遇。
心灰意冷的申其軍曾決定外出打工,但全村人懇請他留下。“申老師走了,學校就沒有了。不會有老師到山上來教書了,來了也教不長。”
申其軍教過的學生里,出過兩名大學生。但即便是這樣,他總是說:“他們還有其他老師教過。”也許因為他的初中文化水平,他不敢將“培養出大學生”的榮譽歸功于自己。
申其軍說:“教書多年,遺憾太多,驕傲幾乎沒有。”時常擔憂的是,自己的水平已經跟不上外面的節奏,而古路村的孩子——大渡河峽谷的靈魂——將離這個世界越來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