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4日)從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歷經3年,通過對1200余幅陸地衛星影像和1400余幅國產中巴衛星數據處理,我國完成了3期全國濕地分布遙感制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近20年間我國濕地總面積減少了11.46%,由1990年的36.6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008年的32.4萬平方公里。值得關注的是,當前的濕地面積中,只有21萬余平方公里是相對恒定的,其余多為冰川積雪和凍土融化等形成的臨時濕地。
據該實驗室主任宮鵬研究員介紹,近20年間,黑龍江和內蒙古減少的濕地面積均超1萬平方公里,東北三江平原的濕地已不到新中國成立時的1/3,而西藏濕地面積增加了7000余平方公里。“西藏增加的多為臨時性濕地,能夠發揮的生態作用比較有限。但黑龍江和內蒙古濕地減少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例如對丹頂鶴等鳥類的棲息地造成了重創。”
研究結果顯示,近20年間,人工濕地增加迅速。從1990年的23115平方公里增加到了2008年38656平方公里,增幅為67.23%,而同期天然濕地減少了16.76%。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天然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和價值遠遠高于人工濕地,這種變化應引起重視。” 參與制圖工作的牛振國副研究員說,長期的濕地開發和過度利用,使天然濕地資源面臨喪失、破壞和功能退化等問題。
此次濕地遙感制圖的完成,能為我國濕地大調查提供資源配置依據,為長期濕地變化監測打下基礎。同時,由于濕地和血吸蟲病、瘧疾、禽流感等與環境相關的疾病傳播息息相關,及時掌握濕地分布和變化狀況,能為深入了解疾病傳播途徑提供重要的環境參數。 (記者陳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