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可燃冰”儲量有多少,何時能夠進行實質性開采,如何解決開發利用中的技術難題?10月28日下午,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開 “可燃冰”記者通氣會,就輿論最為關注的幾大焦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張洪濤表示,當務之急是評估研究“可燃冰”開發利用的安全性、環保性,在確保環境安全的前提下盡早開發利用,呼吁國家有關方面支持,計劃再花10年時間制定相關規劃、開展資源普查和開發研究。
就輿論最為關注的幾大問題,張洪濤、海域“可燃冰”鉆探第一航次首席科學家張海啟、陸域凍土帶“可燃冰”鉆探首席科學家祝有海分別作了回答。
就“可燃冰”何時進入實質性開采,張洪濤表示,我國陸域“可燃冰”預計10~15年內、海域的預計在20年后進入商業開發。我國雖然發現較早,但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有了在2015年投入開發的具體規劃,在開發利用研究方面我國還顯落后,國家應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及早制定相關規劃,給予大力支持。
就如何解決開采技術難題,張洪濤表示,我們對“可燃冰”的成藏理論、分布規律還知之甚少。開采1立方米“可燃冰”,將釋放164立方米甲烷,造成巨大的壓力空缺。開采的最大難題是防止因瞬間壓力釋放引發滑塌等地質災害,要防止其所含甲烷釋放加劇全球“溫室效應”。以海底“可燃冰”開發為例,涉及到鉆探、海水氣化、海底運輸、水下電纜保護、海底生物保護等多個難題。
祝有海介紹,當前“可燃冰”的開采方法主要有:熱激發開采法,即直接對“可燃冰”層加熱,使其溫度超過其平衡溫度,使“可燃冰”分解為水和天然氣。減壓開采法,即通過降低壓力促使其分解?;瘜W試劑注入開采法,即向“可燃冰”層注入鹽水、甲醇、乙醇等,破壞其成藏平衡條件,促使其分解。此外,還包括二氧化碳置換開采法和固體開采法。
就我國“可燃冰”的資源儲量,張洪濤表示,當前預測的只是估算的資源量,是依據一定的地質工作計算公式計算出來的參考數字,將為下一步摸清具體的資源儲量提供參考。當前的工作已經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未來10年的工作是探明資源儲量,解決“有多少”的問題。
“由于‘可燃冰’與煤炭、煤層氣混雜,未來在礦業權設置和管理上可參照煤層氣的管理模式。”張洪濤說,“開采主體應通過市場競爭選擇,實現無害化、規?;_采?!?/p>
9月25日,我國在陸域凍土帶鉆獲“可燃冰”的消息發布后,引起了國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張洪濤表示,中國地調局先后收到國內外數十家媒體的采訪邀請,國內民眾在互聯網上熱烈討論,表達了高興的心情。他強調,“可燃冰”日益成為全球能源競爭、“后石油時代”的戰略資源,我國陸域凍土帶“可燃冰”的發現,其意義決不亞于發現大慶油田,開采得當必定是全球未來發展的“福音”。
在海域“可燃冰”調查方面,張海啟介紹,截至今年9月份,我國已出動7艘調查船,實施26個航次,已完成全部外業調查,實施鉆探井8個、取芯5孔、總進尺2286.4米。(記者劉振國 于德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