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9日電 人類對地球自然資源需求不斷增加,超出了地球承載力的近1/3,這使全球正走向生態信貸短缺的未來。這是最新一期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生命力報告中發出的警告,除了全球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持續減少,越來越多的國家正陷入永久或季節性缺水的狀況。
WWF全球總干事詹姆士.李普(James Leape)說:“全球正關注的是高估金融資產所導致的后果,但如今整個人類社會要面對的卻是‘生態信貸’的短缺,這是由于人類低估環境資產而造成的,而環境資產卻是所有生命和繁榮的基礎。我們大多數人都在利用或者逐漸透支異地的生態資本,來維持現有的生活方式和經濟增長。如果我們對于地球的需求繼續以同一速度增加,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我們將需要兩個地球來維持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
這份由WWF、ZSL(倫敦動物學會)和GFN(全球生態足跡網絡)共同合作的報告顯示,全球3/4以上的人口目前生活在“生態負債”國家,這些國家的國民消費量已經超出了其國家的生物承載能力。
該報告每兩年出版一次,自1998年以來已廣泛認同為評估地球生命力的準確報告。2008年,該報告首次新增了衡量全球、各國和個人的水足跡,現有的衡量標準有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生態足跡,以及衡量自然狀況的生命地球指數。
由ZSL匯編的生命地球指數顯示,1970年以來測量的1686類物種中5000個種群,已經減少了近30%。這些對自然的巨大破壞主是要由熱帶地區的濫砍濫伐和農地開墾,以及建壩、調水、過度放牧、污染、和過度捕撈、破壞性捕撈所造成的。
ZSL 編輯Jonathan Loh說:“我們在生態方面采取的方式與金融機構在經濟方面采取的方式相同,都在尋求速成,而不適當考慮后果,這樣的全球生態危機帶來的后果比目前經濟崩潰更為嚴重。”
2008年的報告中首次計算了“水足跡”。新的水足跡度量標準顯示出商品形式的水的意義所在,例如,生產一件棉質的T恤需要2900升水。人均每年消費124萬升水(約一個奧運會游泳池一半的水量),從美國人均每年消費248萬升水到也門人均每年消費61.9萬升水,消費水量因國家而異。由于氣候變化,約50個國家目前正承受著中度或重度的缺水壓力,常年或季節性缺水的人口數量預計也會增加。
報告還提出了一些關鍵的“可持續性楔形”概念,如果結合這些概念,可以穩定生態環境并扭轉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避免陷入生態負債的狀況,避免給全球支持系統帶來持久損害。針對氣候變化這一重大挑戰,報告顯示了一系列有效的、可再生的、低排放的“楔形”方法,可滿足2050年前預期的能源需求,還能削減60%至80%的碳排放量。考慮將生態系統方法納入到消費、發展和貿易中會極大地有助于保護世界重要的生物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