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河海大學召開的國際水利學會第16屆亞太地區會議上,生態多樣性、環境友好型……來自全球的專家們以嶄新的視角,傳遞出“人水和諧”的新理念。
保存堰塞湖這個地球自愈結的“痂”
汶川大地震引發山體滑坡和崩塌堵江形成了堰塞湖,被當地人民視為心腹之患,欲對它們進行清除。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顧問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王兆印卻從另一視角看待它們。
據王兆印介紹,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堰塞湖大大小小有160多個,其中有的堰塞湖比如唐家山堰塞湖威脅著幾十萬人的安全,對其就應該清除。但是,從河流健康上講,更要將堰塞湖穩定下來。治理江河不要一味向江河索取,還要考慮它們的健康。打個比方說,一條正在往下深切的河谷就像地球表面的一道傷口,堰塞湖是地球自愈結的“痂”。在不會危及人類安全的前提下,將它們保存下來更符合自然。
保存堰塞湖有什么用?王兆印認為,堰塞湖可能發育成景觀,成為旅游資源。也許人們不知道,九寨溝的美麗景觀就是堰塞湖壩體逐漸穩定下來后形成的瀑布群和湖泊群。據王兆印觀察,四川災區最有可能形成景觀的是綿遠河附近的一系列堰塞湖,因為那里堰塞體溢流已經穩定,并且已經形成由滑坡、崩塌、堰塞湖、跌水和小瀑布構成的景觀群。實際上,震區大多數堰塞湖都可以保存下來用作發展旅游的資源。此外,堰塞湖和落入江中的石塊改變了流速,從長期看,會造成多樣性的棲息地,生態將有所改善。
預防海嘯,勿忘對環境友好
國際水利學會亞太地區會議主席、來自印度的桑德教授認為,海嘯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人類不知它何時會來,但可以未雨綢繆,事先做好預案。
桑德教授說,預防海嘯要從岸上著手。對于可能遭受海嘯的地區,海灘附近平坦的地方不要蓋房子,在海灘上種植耐鹽堿的樹木,以削弱海嘯的破壞力,保持沙丘也可阻擋海嘯,以上是自然的方法。還有人工的,比如建設擋浪墻、防波堤,在離海灘遠一點的地方建丁壩。對于可能受到威脅的港口,防波措施要有足夠的高度,以防船只來回碰撞。
桑德教授特別介紹了一種阻擋海嘯的土工織物。一般建設擋浪墻是拋石塊,那樣造價既高,又不透水。而土工織物具有高抗拉強度,耐久性、耐腐蝕性強,能有效增強土體的整體性和連續性,而且價格又很低廉。更關鍵的是,土工織物屬于環境友好型,既能減少水體沖刷,又能透水,使得水體能夠交換,這樣對環境的影響更小,因而在工程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