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強化產業共建,提升集聚能力
深入實施項目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強化與珠三角產業共建,積極融入珠三角產業分工協作體系。
打造產業平臺,完善共建載體。構建工業發展平臺。推進產業園區擴能增效,促進園區內企業配套,實現園區新增投產工業項目14個,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加快韶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高標準建設華南先進裝備產業園,完善園區規劃,健全基礎配套,力爭新引進企業20家,完成投資20億元;在南部地區謀劃建設珠江東岸產業合作區,積極承接珠江東岸城市的外溢產業和孵化企業;規劃建設水電產業園,培育水電裝備產業鏈。 構建商貿物流平臺。重點建設航空產業園、粵北國際物流中心、韶關港、東環線商貿物流產業帶和公路物流園等項目,打造大珠三角重要物流基地,促進貿易轉型發展。 構建大數據產業平臺。編制實施大數據產業規劃,大力推進“華南數谷”建設,加快異地容災備份中心、金融機構數據備份后援服務中心建設,組建大數據產業聯盟。重點發展大數據云服務和衍生產業,將我市打造成廣東大數據產業先行區。
致力轉型升級,提升產業層次。堅持做特一產、做強二產、做旺三產的思路,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繼續推進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培育新業態新經濟,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壯大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寶鋼特鋼產品,積極為珠三角先進制造業提供優質特鋼原材料;依托華南先進裝備產業園引進汽車零部件、機械裝備、緊固件、模具等產業,配套珠西先進裝備產業。積極創建電力裝備等優勢產業聯盟,引導企業“抱團出海”,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編制工業新增長點清單,力爭投產項目80個,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0戶,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 發展現代服務業。突出環丹霞山旅游產業園和“九齡故里·百里畫廊”鄉村旅游示范線建設,推進南雄、翁源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建設,著力創建全國、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市,實現旅游收入和旅游者人數分別增長15%和18%。培育影視傳媒、廣告創意等文化企業和產業基地。鼓勵珠三角地區金融機構來我市設立分支機構。新增限上商貿企業20家,批發零售業增加值增長7%以上。促進住宿餐飲消費,實現住宿餐飲業增長12%。 推進農業現代化。圍繞珠三角等地消費市場,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加強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重點打造南嶺特色優質水果產業帶、南嶺茶葉產業帶、特色煙葉產業帶、粵北優質蔬菜和優質稻產區。
堅持創新驅動,激活內生動力。落實創新驅動發展“1+N”政策,組建7億元的科技創業基金,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重點在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加強產學研合作,規劃建設大學科技園。推進黃沙坪創新園、緊固件產業園、創智城、創億谷等科技孵化器建設。推動3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與我市企業開展合作。推行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家,實現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大力推進質量強市建設,促進發展質量提升。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促進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實施。
優化企業服務,構建新型政商關系。出臺扶持政策,推動更多企業上市。落實市領導掛點聯系企業制度,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優化政務服務,完善投融資、檢測檢驗等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登記初創企業戶數增長8%。實施“一企一策”,促進寶鋼特鋼、韶能、東陽光等重點企業平穩增長。鼓勵金融機構支持項目業主在韶關轄內金融機構融資貸款,存貸比提高到48%;搭建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提高中小微企業融資成功率,金融業增加值增長7%以上。建立完善高成長小微企業名錄庫,重點培育扶持50家小微企業。完善“政企通”微信平臺和企業訴求處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