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江蘇、山東、廣東和浙江的城市化增量最大
通過觀察衛星遙感數據,中國城市化進程一覽無余。
比如,1990年時,中國省級行政單位城市建成區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只有北京。到2010年,有7個城市越過這道標桿。
1990年至2000年擴張面積最大的省份分別是廣東、山東、江蘇、浙江和遼寧;同期占用耕地最多的依次是廣東、山東、江蘇、浙江和上海。
在下一個十年中,這個排名分別是江蘇、山東、浙江、廣東和北京,以及江蘇、山東、浙江、廣東和北京。
簡而言之,20年來,江蘇、山東、廣東和浙江的城市化增量最大。
在這種背景下,永城、慈溪、上虞、晉江等城市的面積增加最快,都達到20倍以上。另有19個城市擴張了10至20倍;66個城市擴張了5到10倍。
宮鵬說,永城迅猛發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它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后才設市,所以發展迅速。“遙感只能給出面積變化和土地利用類型,不能給出驅動這些變化的要素。”
東北老工業基地雖然在1990年前城市化程度較高,但近20年來發展相對緩慢。同時,除了四川之外,中部和西北地區的城市發展也比較緩慢。
“像深圳,從一個漁村發展到1990年的62平方公里,2010年達到692平方公里,增加了10.5倍。”宮鵬說,成都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990年的11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498平方公里。
這些數據,將對制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國土資源利用以及城市規劃與管理政策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正在進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面積擴張,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城市建成區的使用效率正在下降。
通過與《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等統計文件中人口和GDP的計算,中國城市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從2000年的0.99萬人,下降到2009年的0.89萬人。
“反映居民擁有的人均建成區面積有所增加,間接反映人均居住面積的增加,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居民生活有所改善。”研究結論認為。
中國城市密度最高的城市分別是攀枝花、伊春、天水、汕頭和鄂爾多斯,人口密度均超過每平方公里3萬人。
北京、上海、廣州的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分別是每平方公里0.6萬人、1.26萬人、1.02萬人。
同時,建成區的平均GDP從1990年的每平方公里0.79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97億元,再到2009年的7.05億元。
由于中國在最近十年建成區面積的增速大大快過之前十年,結果顯示,2000年來中國單位面積建成區的使用效益不如之前十年。
在中國,城區單位GDP效率最高的分別是攀枝花、鄂爾多斯、佛山和大慶,資源型城市占據了前列位置。效率最低的分別是揭陽、大同、義烏。
同是資源型城市的大同之所以單位GDP偏低,是因為其建成區達到114.58平方公里,平均GDP僅為1.86億元。而攀枝花、鄂爾多斯分別為10、16平方公里,平均GDP都超過30億元。
從數據上看,建成區面積最多的東部沿海,單位面積創造的GDP低于中部地區。這與資源型城市建成區小、人口結構單一、密度高有很大關系。
而從東部沿海內部來看,“最有效率”的城市有7個在廣東。廣東省也是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創造GDP最高的省份。而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排在這個表單的第27、72、81、90和112位。北京排在第101位。
“這種低經濟效率的土地利用現象值得重視。”王雷表示,目前鄰近城市連片發展的趨勢仍將繼續,應該優化配置、進行跨市統籌規劃,以達到節約土地,增加建成區使用效率的目的。
研究結論同時認為,建成區單位面積高GDP產出、人口密度適中的城市,可能是居民生活質量較好的城市。
“城市建成區面積是城市化的一個表現,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宮鵬認為,城市化更直接指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