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晴隆模式是因地制宜,針對晴隆縣的實際情況,把石漠化治理產業化建設,把石漠化山區水土流失嚴重的陡坡耕地退耕護還草,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時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讓農戶在石漠化治理建設中獲得很高的經濟效益,破解人們認為石漠化治理是一個無解的方程式的說法,有效解決了石漠化治理過程中農戶與工程治理之間的矛盾,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扶貧效益。
通過幾年的建設,晴隆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生態效益明顯提高。由于項目實行退耕還草,合理規劃,科學選擇種植適宜優質牧草,多種牧草混播,科學管理,合理載畜,保水、保土、保肥,基地四季常青,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良性循環,在實施草地生態畜牧業后,全縣每年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0平方公里左右,石漠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創新“晴隆模式”
“這是一個‘車間’分散在大山里的產業,一個幅員幾百平方公里的產業,一個由千家萬戶男女老少組成的產業,一個以渴求擺脫貧困的農民為主體的產業,一個以西部大開發攻克石漠化為目的、兼顧生態和生計于一身的產業,一個不隨項目而終止的可持續產業。”當地干部這樣形象地描述和總結“晴隆模式”。
在這些項目區,由于采用多種牧草混播,科學管理,合理載畜,增加了植被覆蓋率,使25度以上坡地每畝每年減少泥沙流量1.26噸,人工草場每年增加有機質1個百分點。
有關專家指出,“晴隆模式”的重要意義,不僅探索出喀斯特地區脫貧致富的成功之路,還探索出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的有效模式,也是西南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實踐,對科技扶貧工作的健康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范小建指出,以晴隆縣為代表的種草養畜產業化扶貧,堅持種草養羊與生態相結合,以科技扶貧為載體,形成政府主導,多方配合,龍頭帶動,合作社組織,公司建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扶貧模式,不僅大幅度增加了農民收入,并且較好地保護了生態,探索了雙贏路子。
“晴隆模式”蜚聲省內外,成為中國西南石漠化地區451個縣(市、區)2.2億人脫貧開辟了一條成功的路子的新典型。迄今為止,川、滇、湘、桂等省區已有100多個縣市9000多人次先后到晴隆參觀學習,在省內,也有50多個縣市上萬人次組團到晴隆考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晴隆模式也在不斷創新,2011年,晴隆縣創新飼養方式,在放牧的基礎上,開展舍飼圈養試點。實行“三條腿”走路,一是為農戶提供羊舍和運動場補助,縣草地中心提供基礎母羊、種公羊、草種、草地補助、技術服務和培訓,幫助農戶羊只的日常管理。農戶羊只達60斤以上直接售給加工廠,中心與農戶按10只基礎母羊上交2只40斤以上羊只方式分成。二是為農戶提供貼息貸款,其中五分之一用于羊舍建設,其余用于購買基礎母羊,草地中心提供種公羊、草種、草籽補助、技術服務和培訓,幫助農戶羊只的日常管理,農戶羊只達到60斤以上直接售給加工廠,中心與農戶不分成。三是為農戶提供貸款4000元用于羊舍建設,草地中心提供基礎母羊公羊、草種、草地補助、技術服務和培訓,幫助農戶羊只的日常管理。農戶羊只達到60斤以上直接售給加工廠,中心與農戶第一、二年不分成,以后每年按10只基礎母羊上交2只40斤以上羊只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