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從互助小組到扶貧互助協會的轉變
在試點初期,霍山著眼于該縣貧困人口分布、實際需求和管理能力,還是選擇以適合貧困戶的小規模、低風險、方便農民借款的村民組為單位建立互助資金組織,這也符合霍山縣當時的農民實際管理水平。到2008年6月底,全縣共建立互助資金小組146個,投入各類扶持資金264.46萬元。
隨著試點工作逐步推開,各級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國家政策相繼出臺,農民能力不斷增強,發展需求日益加大。該縣互助資金項目快速發展,原有的互助資金小組難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縣扶貧辦、財政局通過深入調查,總結分析,積極探索以村級扶貧互助協會取代互助資金小組,及時轉變互助資金組織形式。2008年11月,霍山縣政府出臺了《霍山縣村民互助資金固點擴面實施意見》(霍政[2008]134號),實現互助資金小組的轉型升級。首批選擇了8個村,對47個互助資金小組進行整合,組建了8個村級扶貧互助協會,在縣民政局登記注冊,在農村合作銀行開設賬戶,在村委會設立辦公場所,每個協會選舉產生4-5名穩定的日常管理人員,開辟了互助組織注冊先河。截止2012年11月,全縣共注冊成立了71個村級扶貧互助協會,覆蓋16個鄉鎮,入會農戶8265戶,其中貧困戶3224戶,累計投入扶持資金2075萬元,累計發放借款5600萬元,回收資金3710萬元,到期還款率99.3%。
在國家互助資金指導意出臺之前,霍山縣不斷總結經驗,分析問題,找出不足,從2008年6月始,該縣停止新建互助資金小組,認真做好固點擴面工作,探索互助組織注冊途徑,把建立村級扶貧互助協會(縣民政局只能用“協會”名稱)作為主要方向,并且做到兩個“優先”,即優先整合有互助資金小組的村、優先在整村推進重點村建立互助協會。主要做法是:
1、宣傳引導。統一認識,層層宣傳,引導農戶建立互助協會。該縣應用參與式方法,分別召開由縣級業務部門、鄉鎮、村兩委、互助資金小組、村民組長、黨員、村民代表等不同層次不同群體參加的若干次座談會,解釋扶貧互助協會宗旨、業務范圍、操作辦法以及相關的扶貧政策,從思想上讓村民了解由小組到協會的好處,促進整合工作。
我縣在整合過程中,遇到這樣幾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原小組管理人員不理解,認為整合是對自己管理資金權力的削弱;二是互助資金小組資金所有權在村民組,整合到協會后,所有權擴大了,有些農戶不支持;三是有的農戶借款沒到期,又外出打工,資金不能及時整合到位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縣互助資金協會(2007年,成立了霍山縣貧困村村民生產發展互助資金協會,聘請3位離崗同志專職從事互助資金日常工作)深入村組,宣傳解釋,協助整合工作。
為降低整合難度,該縣只整合扶持的資金,小組產生的占用費由原小組支配,原小組農戶可以按程序優先加入協會,受村民擁戴的原互助資金小組長優先作為互助協會理事會或監事會提名人選。通過反復宣傳,絕大部分資金都及時整合到位。
對無法建立扶貧互助協會的,由鄉鎮政府收回原小組資金,調入其它村扶貧互助協會,如洛陽河村、爛泥坳村的2個小組資金收回分別調入了牛角沖、古橋畈村扶貧協會;對一個村內有規模較大、運作良好的互助資金小組,村兩委又不想再建協會的,就以該互助資金小組為中心向周邊擴展,達到注冊條件為其注冊轉型為扶貧互助協會,如佛子嶺村建國互助資金小組,注冊成了佛子嶺鎮建國扶貧互助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