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打造民間救災航母
壹基金未來聚焦在救災領域,還需處理一些關系,既要平衡社區和政府的需求,也要發展出一套兼顧壹基金自身資源獲得與對參與救災NGO的支持機制來,否則就會產生沖突。
據一份由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張強撰寫的《壹基金——聯合救災項目評估報告》顯示,我國是世界上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通常是“三年一大災,年年有小災”,大災嚴重,小災頻繁。
中小型災害一直是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2011年全國沒有重大自然災害,但依然有4.3億人次受災,1238人死亡(含失蹤),直接經濟損失3096億。
該報告執筆人張強注意到,民間力量參與災害救援一直存在一個現象:每遇重大災害,就是一次民間組織集體行動的“井噴”,參與物資籌集、現場救援、災后重建等工作,但在中小型災害救援中,又幾乎看不到民間組織的影子。
究其原因,他認為這與社會能提供的救災資源密切相關。
重大型災害能吸引政府、媒體、公益、企業及公眾的普遍關注,政府撥款與社會捐贈都非常活躍;但中小型災害幾乎無人問津。
張強認為,壹基金聯合民間公益機構、媒體、企業和公眾,采取“提前備災、聯合行動、快速救援”的策略,為全國重大災害和中小型災害中受影響的弱勢群體提供專業服務。聯合救災的核心目的在于開拓可持續的救災資源、開展專業化的救援行動,并推動民間救災行業發展。
楊鵬表示,未來三年,壹基金重點追求在救災業務的高效專業和公眾的廣泛參與。“既要完善救災專業能力、支持民間救災組織發展;對旱災、洪災、凝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火災,以及突發地震加強回應速度和救援機制;推進雅安災后重建行動。同時,也將面向全國的城鄉學校、社區家庭開展減防災項目,提升公眾的自我救援能力。”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董強表示,壹基金未來聚焦在救災領域,還需處理一些關系,既要平衡社區和政府的需求,也要發展出一套兼顧壹基金自身資源獲得與對參與救災NGO的支持機制來,否則就會產生沖突。
在中國,民間救災只是剛剛起步,對于壹基金來說,如何動員更多公眾和志愿者進入救災領域的工作并發展成為救災業務方面高效專業的基金會,成為他們未來三年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