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區和各個目標之間進展不平衡
在危機前很長時間,各發展中國家之間在減貧方面進展就是不平衡的。東亞的極貧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55%到2005年驟降至17%,到2015年有望降至6%。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盡管增長加速促使極貧發生率從1990年的58%到2005年降至51%,但貧困人口的人數仍然從2.96億增加到3.88億。到2015年,該地區38%的人口仍會陷于貧困,無法達到首個千年發展目標(詳見各地區圖表)。
在危機前各項千年發展目標之間的進展也是不平衡的。例如,發展中國家體重不足的五歲以下兒童比例從1990年的33%到2006年降至26%,速度遠遠低于到2015年把營養不良的兒童比例降低一半所需要的速度。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的進展速度最慢,中等和嚴重發育不良的五歲以下兒童比例高達35%。
危機響應和官方援助
截至目前,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的危機響應與其比較優勢和能力保持高度一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資源和政策建議,幫助防止危機失控,而世界銀行和其他發展銀行力求幫助保護核心發展規劃,加強私營部門,幫助貧困居民。自危機爆發以來,多邊發展銀行總共承諾拿出1500多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世界銀行)資金。與此同時,截止到2010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承諾拿出1750億美元資金用于支持應對危機。
雖然2009年經合組織發展援助委員會成員國提供的援助實際增加了0.7%,達到1196億美元,但仍遠遠低于早先的承諾,尤其是針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援助??鄢郎p債,去年官方發展援助額實際增加了6.8%。與此同時,來自展援助委員會以外的援助方以及民間渠道的援助快速增加。通過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聯合動議減輕貧困國家債務負擔的工作在繼續推進。
報告在結論中指出,要確保財政可持續性,同時維持基礎設施和社會領域的關鍵性投資,需要大量的外來資金。發展中國家還需要繼續配合外來支持開展國內改革,提高政府支出和服務提供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