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祥,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地球動力學研究,發表文章近百篇,出版專著《地球差異旋轉動力學》一部。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地球各圈層能量交換過程與全球變化的關系」。2004年被聘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委員。2009年10月發表文章《2009年發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2010年僅前3個月,地球便遭遇了一連串的強烈地震:1月12日海地7.3級地震,2月27日智利8.8級地震,2月27日琉球群島7.2級地震,3月4日高雄6.7級地震,3月13日印尼6.2級地震……地震給人類造成巨大的悲劇,也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領域,地球已經被調成「震動狀態」了嗎?是什么引發了地球的大震動?未來幾年還會有大地震嗎?面對這樣的疑問,我們走近專家,聽聽他的解析……
地震
「力」的作用,「動」的結果
遼寧日報:最近地震頻發,請您從科學的角度為我們解析有關地震的知識,比如過程,趨勢。
楊學祥:好的。地震多發生在各大板塊的結合處,板塊學說很好地解釋了地震發生時的地質構造變化,但變化的動力是什么?如果把「板塊為什么會相互作用」這個問題解決了,那么我們也就能清楚地認識地震了。但是,上世紀60年代「板塊學說」被提出時,并沒有很好的關于動力源的解釋,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討、分析、補充這個問題。現在總的來看,其動力還是要歸結到一個字──「力」。有了「力」,地殼才能動,地震的發生是地殼「動」的一種形式和結果。
遼寧日報:「力」從何來,是什么力?
楊學祥:主要是地球的自轉。在自轉過程中,地球各圈層角速度不同,這種差異旋轉形成的動能又轉變為熱能,積累在地核與地幔的邊界,造成熱膨脹,熱膨脹使地核、地幔邊界的熱物質涌動,往地表上升,稱為熱幔柱,在地殼薄弱的地方噴涌而出,就形成了眾所周知的火山爆發,由此也帶動了地殼圈層不同區域的構造運動。同時,火山噴發的強弱變化影響了地球表面大氣溫度等的變化,就是氣候變化。另外還有一種「力」,是外部的,大家可能會想到,那就是地球與天體之間的引力。不要小瞧這個「力」,很強大。大量研究表明,地震活動和天文因素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關系,某些天文因子影響地震的孕育過程,或觸發地震的發生。比如,潮汐可以為地震提供足夠的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