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以實現向低碳經濟轉型][世界氣象組織:近十年是自1850年以來最熱的十年][聞“碳”色變時代到來?][歐盟減排目標不厚道 發展中國家要氣候協議雙軌制][中國企業哥本哈根莊重承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像遼寧西部這樣貧困落后的地區,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最小,但是現在他們卻首當其沖地承受著氣候變化帶給他們的災難。
初冬季節,遼寧西部的北票市西官營鎮大巴里村,冷清安靜,路上鮮見行人。村支書閆玉國解釋說:“今年我們這里趕上了1952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大田作物基本絕收,村里許多勞動力都外出打工去了。”
盡管這里的農民并不知道7日在哥本哈根開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與他們有什么關系,但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惡果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中國正在承受著因氣候變化而帶來的貧困陰影。
60年不遇特大旱災
遼寧西部從今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出現持續2個多月的高溫少雨天氣,60年不遇特大旱災讓遼寧3000多萬畝農田受旱,其中500多萬畝干枯絕收,受災人口300多萬人。
遼寧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是十年九旱的生態脆弱區。2006年的伏旱、2007年的春旱、2008年的秋旱,今年又遭遇60年不遇的大旱,基本靠天吃飯的農民返貧現象嚴重。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像遼寧西部這樣貧困落后的地區,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最小,但是現在他們卻首當其沖地承受著氣候變化帶給他們的災難。”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達說。
貧困區與受災區重合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1月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09年度報告》指出,過去一百年中,中國的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趨勢基本一致,平均溫度升高了1.1℃,略高于全球平均升溫幅度。2008年,中國的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其中包括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
林而達認為,中國貧困地區與氣溫變化受災地區范圍基本重合,貧困地區農民最容易遭受氣候災害影響,因此而造成的致貧、返貧現象嚴重。
遼寧省朝陽縣七道嶺鄉黑達溝村農民宋寶林家里,除了空地上擺著的十幾顆秋白菜,院里糧倉空空的。56歲的宋寶林告訴記者:“我家4口人,今年種的10畝玉米都旱死了。”
往年這時候,這個村農戶屋頂上、院子里都會堆滿玉米棒子,現在很多農戶家連一根玉米棒子也看不到了。宋寶林不得不為他家今年的生活擔心。
東北和西北出現返貧
林而達認為,氣候災害和疾病已經成為中國貧困人口致貧、返貧的兩大主要原因,而氣候變化對生態脆弱地區的影響更不容忽視。
不僅是東北地區,西北地區128個氣象水文觀測站觀測數據顯示,1987-2000年平均氣溫較1961-1986年升高了0.7℃。干旱、高溫、沙塵暴、病蟲害等重大災害發生的頻率、程度和范圍明顯增加。
甘肅省永靖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永靖縣氣溫呈升高趨勢,降水量呈減少趨勢,重大干旱災害發生頻率明顯增多。
而地處西南的四川省馬邊彝族自治縣也同樣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近50年來,這個縣溫度上升,降水減少,但降水強度卻有所增加,使得局部洪澇災害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