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我區第二批1165個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貧困村,在扶貧產業開發與勞務輸出、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建設、農民收入及農戶解決溫飽情況、社會事業發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等五個方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記者從自治區扶貧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上述貧困村日前全部通過驗收,基本實現了自治區黨委、自治區政府確定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目標任務。
據了解,在2006年1731個首推村順利完成整村推進工作目標任務的基礎上,我區各級黨委、政府繼續鼓足干勁,一如既往地推進第二批1165個貧困村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據統計,二批村實施整村推進期間,共投入資金20.4411億元(不含群眾自籌),平均每村投入175萬元。扶貧資金(含以工代賑資金)占總投入的59.2%,市、縣、鄉財政投入占6%,部門行業扶貧、定點幫扶單位及其他社會扶貧投入占33%。
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政策、資金、項目按規劃直接到村到戶,讓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使農村貧困落后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也形成了全社會關注貧困問題、支持扶貧工作的良好氛圍。二批村經過兩年的建設,農民收入增輻大,貧困人口逐步減少。2006年(實施整村推進前)二批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692元,2007年二批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023元,比2006年增長19%,高于同期全區平均增長水平2.6個百分點。2008年二批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429元,比2007年增長20%,高于同期全區平均增長水平5.5個百分點。連續兩年增幅高于全區平均增長水平。兩年解決29萬人的溫飽問題,低收入貧困人口減少44萬人,貧困問題明顯緩解。
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貧困村發展能力增強。兩年來二批村新修建通村委會公路358條2239.98公里,通屯道路4050條10824.434公里,使二批村通公路率由2006年的61%提高到目前的86.5%,提高了25個百分點;自然屯通路率由2006年的49%提高到目前的85%,提高了36個百分點;人畜飲水工程2888處,解決67.146多萬人的飲水困難及不安全問題;解決了8萬多戶農戶的用電問題;扶持4.4578萬戶特困農戶實施危房/茅草房改造,使他們住上了穩固住房;修建沼氣池8.6082萬座,沼氣池入戶率由22.98%提高到目前的37.02%,提高了15個百分點。二批村基礎設施建設結合生態環境的恢復和保護進行,通過實施以沼氣池建設、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二批村“四旁”基本實現綠化。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提升了貧困村的發展潛力。
產業開發初顯成效,貧困群眾收入結構明顯優化。兩年來,二批村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共新發展桑蠶、劍麻、蔗糖、煙葉、核桃、水果、茶葉等特色優勢種植業52萬畝,人均有特色優勢種植業面積由實施整村推進前的0.55畝增加到目前的0.77畝,人均增加0.22畝;扶持貧困群眾養殖牛、羊、兔等草食動物39萬多頭(只),飼養生豬61萬多頭,飼養家禽366萬多羽,水產養殖1281萬多尾。特色產業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勞務經濟得到全面發展,戶均輸出0.6個勞動力,基本實現戶均輸出1個勞動力的目標,二批村勞務輸出34.6512萬人次。特色優勢種植業及勞務經濟的發展為二批村群眾穩定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兩年多來,二批村共修建村委會辦公用房3.6825萬平方米、衛生室1.2386萬平方米、計生室8279平方米,社會服務設施明顯改善;改造村級校舍危房9.0208萬平方米;解決了7494個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及766個村委會通電話問題;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2萬多人次;大部分群眾參加了“新農合”;基本實現了整村推進社會事業發展的目標。
此外,各地在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過程中,堅持基層組織建設與扶貧開發緊密結合、相互促進。貧困群眾真正獲得了實惠,對二批村的工作滿意度也較高。(記者/韋繼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