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 4畝地只收了50公斤小麥
賈永奇聞訊趕來,搓了一把干麥穗,發現麥粒夾雜一些橙黃的小顆粒,恍然大悟。
2004年時,三河市首次發現了小麥吸漿蟲。當時,大定福村“東邊子”地塊有四五十畝麥地,綠油油的,長勢良好,臨近麥收時沒有一片倒伏。村民張仲海在“東邊子”就有4畝麥地,前一年畝產達375公斤,看當年的長勢估計畝產400公斤應該沒問題。
當年6月下旬,張仲海請來大型聯合收割機開始收割小麥。4畝地全部割完只收了50公斤左右小麥,麥粒還又黑又癟。心有疑惑的張仲海認為是收割機搗了鬼,可檢查一番,也沒發現問題。一打聽,鄰居家的麥地也出了同樣的情況。幾個農民一合計,一致認為是村東的水管廠污染了土地,所以才顆粒無收了。
賈永奇聞訊趕來,搓了一把干麥穗,發現麥粒夾雜一些橙黃的小顆粒,恍然大悟。他告訴村民,這些不起眼的小顆粒才是罪魁禍首,它們早在小麥灌漿時已經開始作案,將麥粒汁液吸干。這就是為什么小麥不倒伏,為什么本應沉甸甸的麥穗可以像草一樣被撥來蕩去。“這叫小麥吸漿蟲,是它害了莊稼。”賈永奇反復解釋,張仲海等人才明白真白。
溯源借助聯合收割機流動傳播
“一般一畝地減產在50公斤至100公斤之間,嚴重區域則絕收。”
賈永奇說,幾年來小麥吸漿蟲久治不絕,并蔓延到三河市,是因為該蟲一直在借助大型聯合收割機流動傳播。
收割機在發生小麥吸漿蟲的麥田搶收小麥時,會將裹在麥粒里的小麥吸漿蟲卷入艙內,沉入艙底,等下次到其他的麥地時再散入地中。
賈永奇分析說,三河市最早出現的小麥吸漿蟲很可能就是來自外省跨區作業的大型聯合收割機里。這幫小麥“吸血鬼”憑借著現代化的農機設備一路上傳播。
“小麥吸漿蟲能夠吸收麥粒中的營養成分,造成麥粒干癟、發霉,嚴重影響小麥產量,一般一畝地減產在50公斤至100公斤之間,嚴重區域則絕收。”賈永奇說,“我見過一些來自河南等地的大型聯合收割機,在收割機的麥粒艙內沉淀著的小麥吸漿蟲有2至3厘米厚。如今有跨區作業的收割機,我們都要求清倉。”
抗蟲 反對各自為戰要區域聯防
因為任何一家麥地的小麥吸漿蟲沒有被遏制,它都會流竄到全村的地里。
王鳳芝介紹,過去兩年三河市小麥吸漿蟲的發生面積都達到15萬畝,而今年的發生面積縮減為10萬畝,發生程度也由每樣方最高的327只,下降到今年的每樣方最高53只。能夠在全省小麥吸漿蟲發展的大背景下,有效控制其發展,緣于三河市麥農與當地農業專家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經驗。
賈永奇說,“我們的竅門是在這一基礎上更加精確地把握發生時期和組織區域聯防。”
“比如,今年我們預測在4月29日是小麥吸漿蟲的中蛹盛期,主要防治適期為4月27日~4月30日;成蟲防治最佳時期為5月9日~12日。早在4月20日時,我們便向全市麥農發布了這一防治消息。”
賈永奇稱,區域聯防是反對小農意識下的各自為戰,因為任何一家麥地的小麥吸漿蟲沒有被遏制,它都會流竄到全村的地里。基于此,“我們以村為單位統一撒毒土、澆水;統一噴灑農藥,聯防效果顯著。”
馬起乏村便是當地出名的小麥吸漿蟲防治示范村。記者在村邊看到,村四周統一種著小麥,整齊劃一的麥田沒有一處閑置或其他作物。該村負責人溫連軍說,幾年來全村統一種植小麥,每次都雇傭專人把全村的地打一遍藥,統一用村里的專用收割機收割,真正實現了聯合防治。該村每樣方的小麥吸漿蟲不到一只,完全達標,小麥產量更是超過400公斤/畝。
專家滅蟲有兩招:撒毒土和噴霧
中蛹期的小麥吸漿蟲處于其最脆弱時期,上升到地表,并蛻去外層的保護膜——圓繭,基本沾藥就死。
賈永奇說,小麥吸漿蟲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可根據氣候冷暖改變自己的化蛹期,基本保持與小麥生長同期,絕不會讓自己的后代錯過小麥灌漿期。對付小麥吸漿蟲的主要辦法就是在中蛹期撒毒土和成蟲期噴霧防治。
中蛹期的小麥吸漿蟲處于其最脆弱時期,上升到地表,并蛻去外層的保護膜——圓繭,基本沾藥就死。用5%毒死蜱顆粒劑,每畝使用1公斤,加細土20~25公斤配成的毒土完全可以滅蟲。
小麥吸漿蟲能夠蟄伏地下15年之久,也常因為化蛹期不同能躲過毒土一劫。如何掃殘、補救,李科江建議說,當小麥抽穗率達70-80%時,小麥吸漿蟲也進入成蟲盛期,這時藥劑選擇每畝40%海利樂果50克,加入沙隆達敵敵畏乳油20克,不僅防治小麥吸漿蟲,還可兼治早期麥蚜。文/本報記者高其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