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關鍵詞2收入增長
機關建收入正常增長機制
【建議】
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提高國有企業普通職工收入;引導民營企業提高就業人員收入水平;建立機關事業單位收入正常增長機制,適時調整工作人員工資;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消除群眾消費的后顧之憂。收入與CPI等指標聯動。
【解讀】
在國貿一合資企業上班的陳秋認為,自己沒有希望,“機關事業單位很容易做到,政府下道公文就可以了。可我們這些體制外的人員,恐怕沒有機會了”。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則表示,非公企業工資增長機制的建立和實施,難度雖然遠大于機關事業單位,但是也可以通過工資集體協商這一市場經濟的通行做法,“關鍵是,非公企業的工會,要真正發揮作用”。
他認為,非公企業漲工資應按市場機制出牌,但政府應采取多方面措施幫助非公企業,提升效率做大蛋糕,“比如稅費減免,創造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環境。收益增長了,非公企業才有能力提高員工待遇”。
關鍵詞3中心城疏散
中心城人口疏散慎建高樓
【建議】
中心城過多的行政辦公、高度疊加的公共服務、低端產業等,必須采取行政強制輔以經濟制約的措施,加以清理;慎建高樓,避免聚集新的人流和交通流;采取凍結立項和規劃審批等行政手段,實行最嚴格的批后監管制度,嚴格控制不符合首都功能的無序建設、產生負面影響的相關功能;促進功能疏解和機構外遷。
【解讀】
“若干年前,北京就決定中心城區停建高樓,可遺憾的是,一棟棟高樓還是拔地而起。”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員白志剛表示,緊鑼密鼓推進的中心城區疏散,有三個風險點。
“只疏散人口,沒疏散機構,這是第一個風險點。”他說,居民疏散也就是人口疏散,只是中心城功能疏解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是,國家部委和北京各委辦局等機關事業單位外遷,學校以及醫療機構重組,“這樣才能緩解城市病”。
白志剛表示,人口疏散后的空地用途,系中心城疏散的最大風險點,“很多單位都有人專門負責跑規劃,這應該是中心城區見縫插針建高樓的原因。”
白志剛擔心京味兒也會隨疏散而消失,“這也是一個風險點。四合院、胡同,這是北京的歷史風貌。如果四合院的居民全部疏散掉,京味兒也就不復存在了”。
新聞背景
廣東十萬外來客落戶
擁有近3000萬流動人口的勞務輸入大省廣東,在戶籍制度改革上率先破冰。
2009年底,廣東中山出臺《中山市流動人員積分制管理暫行規定》,首先探索“積分排名入戶制度”。按照制度設計,流動人員的學歷、職稱、社會保險、社會服務、榮譽稱號等都可置換一定分值,累積的分值將可能為他們換得夢寐以求的“城鎮戶口”或“子女入學指標”。
2010年6月7日,廣東省政府出臺《關于開展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正式在全省推行“積分入戶制”。目前,已有10.4萬名流動人員通過積分制入戶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