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評選2010年初的熱點關鍵詞,“幸福”無疑將會高票入選。在過去的三個月里,先是一份中產家庭的幸福白皮書,讓人發現人人都羨慕的中產不過是表面風光,看上去的幸福實則是“偽幸福”;緊接著,一份名曰《2009中國人幸福指數調查》的報告橫空出世,發現中國人在去年還“比較幸福”;最后,剛剛在央視一套完結的《老大的幸福》,更是徹底觸動了現代人的“幸福”神經,在“幸福”的轟炸下,人們卻越來越疑惑,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得到想要的幸福?
你的幸福“妥了”沒?
《老大的幸福》之所以風靡,就在于它使人們都普遍陷入了一種對幸福的糾結中。尤其是“杯具”的結尾,更讓人顛覆了長久以來對幸福的定義。不少網友郁悶,片名應改為《老大的不幸》,因為所描述的“幸福細節”與我們生活的現實社會太不相符了,“老大的4個弟妹事業都以失敗告終,老二公司倒閉,老三沒有成為正處,老四老五事業也沒有任何成就,只是自我安慰地說生活幸福了,現在是經濟社會,編劇還自以為沒有錢就能幸福,那是一種完美主義者的思想,不切合實際,很做作。試想一下,你是老二,沒有錢了幸福嗎?你是老三,一輩子守著副處不發展幸福嗎?你是老四,帶著老婆住著出租屋幸福嗎?你是老大的話,那就是最大的不幸福,四個弟妹事業都不順利,自己愛的人跟別人走了,有幸福嗎?”
對此,有網友卻覺得“老大的不幸”恰恰是為了告訴你什么是幸福。“它用的是排除法對世俗間根深蒂固的幸福觀進行了一一否定,所剩的就是幸福了。通過刻畫富甲一方的房地產商老二的生活,告訴人們有錢未必是幸福;通過刻畫老三跑官的遭遇,告訴人們有權未必是幸福;通過寫老四的演藝生涯,告訴人們有名未必是幸福;通過老五這位鋼琴老師錯愛他人的經歷,告訴人們玩弄情感也未必是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除了瘋狂追求這些所有的生活都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
從《老大的幸福》中,人們進而反省自己的幸福觀。正如一百個觀眾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幸福在人們的眼里也是千姿百態的。有人說,知足才是幸福。有人說,平安、平常、平淡、平和是幸福。還有人說,奉獻、付出、舍得、幫助他人是幸福。當然,從容,坦蕩,自我寬慰,樂觀向上是幸福。天倫之樂,手足之情,夫妻之歡,朋友之誼也都是幸福。有人覺得幸福是一種感受,一張唱片、一杯小酒和一輛高級跑車帶給人的幸福感覺都是相同的。但也有人覺得應把幸福看作是一種信念——一種什么是幸福的信念,并認為只要你堅定你自己的信念則幸福便在其中。
作家王宏甲從字面上解釋幸福的真諦,認為幸福是精神與物質的完美結合。他說:“‘幸’,以前上面應該是‘士’,而下面的那個‘干’倒過來看,也是一個‘士’,這代表的是男人和女人的結合,沒有上下尊卑之分;而‘福’的左邊偏旁,原意是祭祀的桌子,也有祭祀之意,代表的是精神,右邊則是‘一口田’,家有‘一口田’在古時便能滿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所以幸福應是身心與物質的完美結合。”
心理咨詢師張功和則認為,心理健康就能幸福。“其實,幸福感主要取決于兩方面:一是對自我的了解,二是行為是否有效。一個人對自我比較了解,那么就會為自己建構一個較合理的理想,理想一旦實現,心里就能得到滿足,那么人就會感覺幸福。退一步來說,對自我比較了解的人,即使不能實現理想,心理落差也不會太大,也不會覺得不幸福。其次,說到行為的有效性,那就是達到理想的行為是否有效。比如,你想賺錢,那么你先檢視一下自己賺錢的行為是否有效呢?”張功和說,“事實上,大部分覺得自己不幸福的人,都是因為這兩方面沒有調適好。”
幸福是比出來的
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幸福?廣州社科院彭澎老師說,廣而言之,幸福感包括經濟因素如就業狀況、收入水平等;社會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質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別、年齡、人種等;文化因素如價值觀念、傳統習慣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態度、個性特征、成就動機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權利、參與機會等;地域因素如南北方、中西方、氣候條件、地理環境等。此外,由于幸福感具有較多的主觀因素,因此,個體與群體、橫向與縱向、時間與地點等的比較是十分重要的。某種意義上說,幸福感是比出來的。就像《老大的幸福》中所說,“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怎么比怎么憋屈;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怎么比怎么幸福。”
由此來看,中國人的幸福感在改革開放初期因物質享受帶來的巨大喜悅退潮后,表現出與經濟發展進程的非同步性。比如,當社會分化程度還不大時,人們更多是作縱向比較,與過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近年來,社會結構轉型加速,社會分化程度加大,貧富差距加劇,人們需求層次提升,資源相對短缺、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等導致人們壓力感加大,如此等等反而導致人們幸福感可能降低。
根據有關調查顯示,經濟最發達的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省市幸福感指數最低,高房價令很多家庭感到痛苦。而江蘇、四川、福建和重慶四個省市居民的幸福感指數較高,可能又與這些地方的人文秉性有關。
過半受訪者認為賺到錢才能幸福,因此可以理解,職業排名中公務員和房地產從業者幸福感位居前兩位。但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北方人比南方人幸福,男人比女人幸福,70、80后“房奴”們的幸福感也并不少。這些都反映了地域、文化、姓別、年齡等都對幸福感有影響。
最值得關注的是,有房貸的中國人反而更幸福,房奴多為70、80后,他們的幸福感來自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有目標,對未來充滿憧憬。這似乎與電視劇《蝸居》反映的情況不符,但也有其合理性。據有關報道,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樂觀的國民之一。當人們感到未來值得期待時,當前的不足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彭澎老師說,我們讀書的年代,課室沒有空調,伙食沒有現在好、也沒什么像樣的玩具,但相比之下,我們卻比我們的兒女們幸福。現在的小孩生活條件好,嫌學校伙食不好去餐廳吃、電子玩具換了一代又一代,但在沉重的學業重壓下沒有幾個學生有強烈的幸福感。所以他最終認為在基本物質條件達到之后,平和的心態是幸福的源泉。
鏈接
與幸福有關的調查
一位名叫大衛·里肯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50%的幸福感由他的基因決定。這項結果來源于他對一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他們雖然成長在不同的家庭中,但對幸福感的認同程度有50%的相似性。另外有10%~15%的因素取決于一個人的生活環境,例如社會經濟地位、婚姻狀況、健康水平、工資收入、性別等等。剩下40%的部分便由一些無法確定因素的綜合及人們對自身幸福感的認知程度所決定。
幸福與基因
幸福與社會交際
一個人的人際關系與其幸福感有著至關重要的相關性。2008年,《英國醫學雜志》中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社交中的幸福感可在人群中傳播。
研究人員曾在20年內跟蹤調查了近5000個人,發現幸福與不幸福均可在人群中傳播,不幸福的擴散會使人們疏遠。幸福感往往在朋友、兄弟姐妹、配偶、鄰居等關系密切的人群間傳播,并且這種影響比起不幸福感要持續更久的時間。此外,那些社交中的中心人物比起邊緣人物會更具幸福感。總之,研究顯示:幸福感會像病毒一樣在人群中傳播。
美國的研究發現,美國的老人往往比年輕人更具幸福感。一些研究發現老人的幸福感會隨時間而增加。他們雖然總會有健康方面的憂慮和抱怨,但這些年長者對生活的總體程度還是比較滿意的。而年輕人反映出的更多是憤怒、焦慮、抑郁、財產問題、人際交往及職業壓力。
幸福與年齡
有信仰的人會更具幸福感,讓人有著更加健康的心理狀態,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的改變,比較容易有滿足感以及更能受到積極的社會影響,從而更具幸福感。
幸福與信仰
比起社會安全性,經濟自由會使人民更具幸福感。東歐一些國家的人民的幸福指數比那些更加貧困國家的居民要低。不過經濟因素不是幸福感的決定方面,僅僅是個補充。人們需要根據自己的目標做出不同選擇,因此一個國家的政府要給予人民更多的選擇權利,營造出積極的工作環境,人們在工作中的幸福感是社會建設的推動力量之一,對于國家的發展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經濟學中的幸福感
一些研究還發現有孩子的夫婦比起未生育的夫婦更具幸福感,并且在有子女的家庭中,三個孩子的夫婦最具幸福感。
另外一項美國的調查顯示:精神消費比起物質消費更使人具有幸福感。(記者林瑋琳 實習生張海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