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雙向流動”
長期以來,我國流動人口主要聚集在東部沿海一些大城市、加工制造業產業聚集區,珠三角地區尤為密集。近兩年,流動人口在全國流向呈現三個趨勢,一是開始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分散;二是在東部沿海地區,開始由珠三角向長三角,再向京津等北方地區流動;三是在一些省區內,流動人口開始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分散。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成貴分析,目前,我國流動人口的主體仍是農民工,而制造業和建筑業仍然是農民工的主要就業領域,這種流動人口構成格局,決定了流動人口大的流向受產業布局影響很大。
去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珠三角地區人力資源需求下降。據廣東省勞動部門調查,當地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向相對落后的地區轉移,不少原來在珠三角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不斷轉向全國其他地區。
而作為農民工輸出基地的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的經濟發展較快,也成了農民工的有力吸納地,農民工流向將呈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中西部地區就地就近轉移逐步加快。農業部和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近幾年,廣東、福建等傳統流入大省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在中西部地區、東部其他省份和境外就業的比重都有所上升。
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加快。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務工的農民工比例有所下降,而在地級市和縣級市務工的農民工所占比例上升。本刊記者在山東的濱州、菏澤、江蘇宿遷、淮安等地采訪時了解到,2008年底以來,外出農民工紛紛回鄉就業。一是原先東南沿海部分企業倒閉停業,再是本地區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企業新增加較多,用工猛增。而且這些新投資企業工資待遇較高,一些農民工算賬,到外省就業成本較高,不如在當地就業。
農民工回鄉創業步伐開始加快,新型雙向流動正在形成。
結構矛盾凸顯
本刊記者在一些勞動力輸出大省了解到,近些年,各地不斷加強勞動力轉移力度,許多地方農村可轉移的勞動力已大部分實現非農就業,轉移潛力已經很小。因而,我國流動人口總體數量將保持穩定。但由于農民工群體文化水平偏低,一些較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足,流動人口供需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一些地方的“民工荒”現象加劇。
據一些勞動力輸出大省介紹,經過近30年的持續轉移,越來越多的地區農村青年剩余勞動力正在被吸納殆盡。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表明,30歲以下農村勞動力有近80%已轉移到非農產業。30歲以下的農村勞動力供求明顯偏緊。
廣西是廣東省第二大勞動力輸出省區,涂永森介紹說,全區80%的外出農民工在廣東就業,現在勞動部門到各地組織農村勞動力輸出,舉辦招聘會參加的人越來越少,各地反映農村青年出去得都差不多了,剩余的人已很少。“最近,廣東一家世界500強企業請求我們幫他們招人,給出了相當優惠的條件:月薪1500~2000元,還包吃包住,光一天的伙食費就有21元,而且農民工可簽長期合同。我們在全省發布了信息,還在《南國早報》登了廣告,計劃招8000人,但報名的只有300多人。近幾年,農村可新增轉移的勞動力一直維持在六七十萬,現在應該到頂點了。”
本刊記者在沿海地區調查發現,接受過職業培訓、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供給嚴重不足。從2002年開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熟練技術工人供不應求的現象。2003年以后沿海地區開始出現“民工荒”現象,2005年以后“民工荒”現象開始蔓延到內陸一些地區。在今年經濟逐漸回暖后,東部沿海地區“民工荒”更加突出,而且呈現“普工荒”與“技工荒”并存局面。
在山東省威海市,服裝、電子企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競爭激烈,個別企業甚至把招工廣告貼至同行企業的門口。為穩定職工隊伍,不使熟練工人外流,許多企業不得不提高工資待遇。威海市一家大型服裝企業2009年末的工資比2008年同期平均提高了近200元,但滿意的熟練工人仍然有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