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我和寨上其她姐妹一起上山找野菜、摘野果,一起到山上放羊放牛,也和父母一起下地干活。”
“再長大些,我每天早晨5點就起床,炒點飯當早飯,再裝上一飯盒放進書包,天沒亮就和寨上的孩子一起去學校,經過幾個小時的山路,到學校時正好是上課時間。”
“初中快畢業時,我身邊的女同學越來越少。開春的跳坡節上,唱歌對上了,女孩便到男孩家的偏房去住,男孩把牛牽到女孩的家里,她就是人家的媳婦了,不會再念書了。”
當城里的孩子為中考能不能上名校而煩惱時,一些邊遠山區的少數民族貧困女童,卻要面對結婚生子或是外出打工的選擇。小小年紀,便不得不離開心愛的課堂,一遍遍重復著母親的命運。
近日,記者赴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調查時發現,當地仍有一些少數民族村寨連一個女大學生,甚至女高中生都沒出過。這些年輕女孩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為何難以實現呢?
年級越高,讀書的女童越少
桃花是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鄉德峨中學初三女子班的學生,她就讀的班上全是當地少數民族的貧困女童。幾年前,國家還沒有全面實行義務教育免費政策時,這所鄉中開辦了兩個少數民族女子班,不但免收學生的學雜費,還定期向她們發放生活補助。
這些鼓勵政策的出臺,對提高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女童的入學率起到了顯著作用。德峨中學校長黃仕峰介紹說,學校在開辦女子班之前,女生人數很少,不到全校學生的20%。女子班開辦后,現在學校女生人數達178人,占學生總數的31.6%。
“初一時,班上總共有53人,現在剩下44人。”德峨中學初二女子班的班主任黃雅琴說,盡管有了好的政策,但隨著年齡增長,班上的學生流失得也越來越多。這些中途輟學的女童大多聽從父母的安排,有的嫁人生子,有的外出打工,貼補家用。
經過一番跋涉,記者隨桃花來到她位于半山腰的家。除了一面磚墻,她家中的其他墻壁都是用竹條、粘土和木板拼成。昏暗的屋內,看不到幾件家具,只有星星點點的光束從墻壁上的窟窿眼透進來。“讀小學時,每餐都是吃青菜,沒有米吃,后來爸爸出去打工,掙了些錢,家里才吃上米飯。”桃花說的米飯,實際上是摻了很多碎玉米的“苞米飯”。當地因為土地貧瘠,她家地里主要的糧食作物是玉米和南瓜。
桃花家共有姊妹3人,家庭經濟如此貧困的條件下,要讓3個孩子都念書,自然要頂著不小的壓力。桃花的姐姐玉琴,初二沒念完,便輟學外出打工賺錢。記者見到熊玉琴時,18歲的她剛剛成為一名孩子的母親。她說,“兩個妹妹讀書都要錢,連早餐都吃不上,每天餓著肚子上學,我就不讀了。”
當地的少數民族村寨中,像桃花家這樣貧困的多子女家庭還有很多。前不久,南寧市苗圃行動華光女子高中課題組對南寧、柳州、融水三地5所中學的861名在校女生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這些受訪女生分別來自廣西的62個縣,其中有26個是國家級、自治區級貧困縣和3個國家級少數民族貧困鄉,分屬9個不同的民族。其中由3個以上子女組成的農民家庭高達50.63%。
“多子多育帶來其家庭經濟捉襟見肘,是導致年級越高,讀書的女童越少的重要原因。”此次調查的課題組組長劉光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