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口計生委政策法規司于學軍司長在今天舉行的“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表示,流動人口開始呈現出“不流動”現象。
于學軍說,跨省流出的時間逐漸加長。從下表中可以看到,多數跨省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的時間在一年以上,成為流入地的常住人口,僅有三分之一在流入地居住不滿一年。許多流動人口已經不再頻繁流動,而是逐步融入居住地,成為現居住地常住人口。特別是流動人口的第二代,不認為自己是流動人口,有的甚至沒有回過戶籍地,不了解家鄉的情況,完全與現居住地的文化融合。這就要求政府在各項工作中,充分考慮到這部分人的情況。
對比1990和2000年兩次人口普查結果后發現,在有流動人口的家庭戶中,戶主與配偶均為流動人口的比例從1990年的7.44%上升到2000年的46.06%。這說明,近年來,流動人口舉家遷居城市或在城市長期定居的比重越來越大,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已經成為流入地的“新居民”。流動的人口已經不再頻繁流動,越來越多的農民逐步脫離農業,逐步融入居住地,成為現居住地常住人口。因此,政府對這部分人不能視而不見,而應該一視同仁,才可能避免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出現“城市病”。
于學軍說,流動人口的生殖健康水平亟待提高。流動人口絕大部分來自農村,與城里人相比,他們的教育水平、勞動技能、生活條件、保健意識等各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從公共衛生的角度看,流動人口也是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感染和傳播的重點人群。近年來的調查結果顯示,流動育齡婦女住院分娩、婚前檢查、婦女病普查率均低于戶籍人口,而流動人口孕產婦死亡率則高于戶籍人口。流動人口是性病和艾滋病的易感和高發人群。因此,如何向流動人口提供有效的生殖健康服務成為目前有關政府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
于學軍說,流動人口是城市中的弱勢群體。流動人口大多分布在城鄉結合部或者“城中村”,形成低層次經濟圈和生活鏈。由于現有戶籍制度與城市各項政策的影響,即便在同一區域中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也形成相對隔離的兩個群體,在經濟利益、社會交往上形成兩個互不相同的體系,造成心理與文化上的隔離與互不認同。所以,如何增強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和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促進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的融合就成為做好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的關鍵。此外,流動人口以非正規就業為主,收入偏低。與城市非農業戶籍的人口相比,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民工一般是在工資較低、工作條件差、就業不穩定、無醫療保險、無社會保障、無升遷機會的城市非正規部門就業。在某種程度上說,流動人口是弱勢群體,需要特殊的保護。
于學軍說,流動人口中的“三留守”現象突出。農村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留在農村的多數是婦女、孩子和老人,形成了特殊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現象。留守的父母缺少依賴,留守的孩子缺少關懷,留守的配偶缺少情愛,已經成為農村社會發展和穩定的突出問題。此外,一些有水平、有頭腦、有能力的青壯年人口紛紛外出打工,謀求發展,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大量的農民外出,使得土地荒蕪現象嚴重,造成資源浪費。因此,我們在強調流入地管理和服務的同時,流出地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也有重大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