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隨著被稱為“史上最坑爹”的假期安排,一個不曾被人關注的機構進入公眾視野——全國假日辦。這個“決定”中國人如何放假的機構,到底是什么機構?它又基于哪些原則,制定出全年的調休計劃?
如果將2013年中秋和國慶是如何調休放假作為考題,可能連調休方案制定者都會凌亂——從9月16日算起,先上3天班,迎來3天中秋假期;接著工作6天,再休息1天,然后上2天,就到了7天國慶假期;隨后上5天,再休息一天,才能回歸工作5天、休息兩天的正常生活。
這個假期因此被稱為“史上最坑爹”的假期。網友甚至發言表示:請“調休”退出假期界。
在一邊倒的議論聲中,一個不曾被人關注的機構進入公眾視野——全國假日辦。這個“決定”中國人如何放假的機構,到底是什么機構?它又基于哪些原則,制定出全年的調休計劃?
“假日辦”原來沒有“辦”
事實上,鮮有人知道全國假日辦的全稱: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國家旅游局。這個機構成立的時間并不長,誕生于2000年6月。
1999年,黃金周首次出現。第二年,為了應對黃金周期間的協調組織工作,由國務院牽頭,成立了由14個部門組成的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包括:發改委、公安部、交通部、商務部等三分之一的國務院部委,以及工商總局、廣電總局、稅務總局統計局等國務院直屬機構。2003年,組成部門增至17個。
此后,省級和旅游城市也成立了相應機構,主要負責黃金周期間的指揮協調、信息發布、預警預報、投訴受理等。從全國假日辦到地方假日辦,都設有24小時值班電話,不過《中國新聞周刊》在10月17日至22日多次撥打全國假日辦的公開電話,均無人接聽。
長期從事中國“小組機制”研究的南開大學學者周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國務院層面,有三種議事協調形式,層次由高到低,分別是“領導小組”“協調小組”和“部際會議”。“部際會議”中,又可分為較高級的“部際聯席會議”和較低級的“部際協調會議”。
“實際上,‘部際會議’是一種工作方式,不能稱為‘機構’,是為了協商辦理涉及多個部門職責的事項而建立的一種各部委間松散的協調、溝通機制。”周望說。
因此,像全國假日辦這種“部際會議”,并不會進入政府機構的正式序列,沒有常規性的工作職責,也不能獨立發布行政命令,一般只會在幾個固定時間段,以開會、報告或檢查工作等形式,協調溝通。
但假日辦的成員級別相較于“領導小組”并不高。現任假日辦主任為副部級干部,成員從司局級干部到處級干部不等。周望分析說,在這種機制下,參會成員單位一般只是把會議召集部門的意見帶回本部門,同時把本部門的意見告知其他參會部門,但各方都沒有聽取和落實其他部門意見的義務,也沒有強制性規定。
“在沒有更高級別領導干預的情況下,會議討論內容的結果,基本上只有看各個參會部委是否‘發揚風格’了。”周望說。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假日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從全國假日辦的辦公地點和成員構成可以看出,放假還是從旅游角度考慮的,帶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
原中國旅游學院旅游科學研究所所長、73歲的王興斌則將假日辦稱為“全國假日救火辦公室”,所有問題的解決都是臨時性的,“十多年來,假日辦沒有真正解決什么問題,假日安排也不征求業內外意見,其實是形式主義的典型代表”。
2003年,時任全國假日辦執行主任、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王軍也向媒體表達了類似擔憂,“黃金周工作是我國要長期堅持的制度,全國假日辦沒有專門機構和編制的狀態難以長期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