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全寶
6月7日,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信息稱,將調整部分省份國家統計局直屬調查總隊負責人職位,加大系統內干部交流力度,目前一些省份交流調任的干部已陸續到位。這是繼6月1日,國家統計局聯合監察部、司法部召開全國統計執法大檢查會議后,國家統計局又一個大的動作,目的是想通過人事上的調整,為下一步的大檢查鋪路。
6月1日,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全國統計執法大檢查將重點檢查2008年以來發生的統計違法行為”,“對查出的惡性弄虛作假案件,要集中通報、公開曝光”。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社會對于GDP數據造假的新一輪大討論。
“數據造假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6月7日,年初剛卸任的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林賢郁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感慨道,“一位地方的統計局長在電話里向我訴苦,統計工作壓力很大,有些事情無法左右。”
從科員到司長再到副局長,林賢郁在國家統計局工作了20多年,熟悉統計工作的前臺幕后,認為光打統計局的板子是不對的,“任免和提拔干部不能過多看重GDP,如果干部考核體制不改,統計數據造假現象很難有大的轉變”。
統計造假由來已久
1994年9月28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上指出:一段時期以來,虛報浮夸、弄虛作假、搞形式主義的不正之風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中滋長起來。反映和匯報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這些統計數字水分很大。
在黨的會議上提出統計數據造假情況甚是少見,江澤民的講話在當時引起了很大震動。作為主管統計工作的國家統計局開始從制度設計上著手,進一步優化統計制度。
1998年6月19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基對統計工作也提出要求:一是統計工作要把快放在第一位;二是統計數據要精,不要求全;三是要把統計數據搞準。
2003年,國家統計局聯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向國務院建議:調整國家普查項目和周期安排。
“普查次數太多,太頻繁,調查項目過多,效率太弱,造成經費的大量投入,數據準確性也很難把握。”林賢郁如此解釋當時調整統計制度的重大背景。
由于2003年國務院才批轉同意實施全國經濟普查報告,因此,從2004年12月31日才開始進行首次全國經濟普查。
在首次全國經濟普查不久,2005年4月,湖北省出現兩起統計造假事件。其中湖北省漢川市脈旺鎮三臺村經濟普查弄虛作假,竟然捏造了9個多億,虛夸了10多倍。此案一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我們是在第一次經濟普查統計系統內部通報的,沒想到引起這么大的反響。”林賢郁當時擔任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社會上對于統計數據造假的關注與日俱增。據有關部門統計顯示:2009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公布了本地區上半年的GDP。各省、市、自治區GDP之和比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多出1.4萬億。
今年兩會上,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少階在政協會上作了《應著力提高統計數據的公信力》的發言。他舉例稱,地方GDP之和高于全國的現象已屢見不鮮,至少2004年以來,幾乎年年如此。
國家統計局官員則辯稱,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既有重復統計的原因,也有使用的基礎資料不完全相同導致的,但也不排除個別地方政府領導為了考核過關或政績需要而高估GDP數據。
“第二次經濟普查比第一次暴露出的問題更多。”林賢郁介紹說,第一次經濟普查后,很多地方政府官員發現,五年一次的經濟普查是重新考核領導干部的關鍵一步,因此都想把GDP的數據弄得高一些,“這也是這次要搞全國大檢查的一個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