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行動展開
及時為動植物補充水源,加強監測和保護工作
拯救行動早已展開。云南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子世澤介紹說,早在今年3月,云南省林業廳就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級林業部門加強對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動植物以及極小種群物種的監測、巡護。
云南省林業廳還組織中國科學院、西南林學院等科研院所專家召開座談會,分析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干旱災害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各自然保護區也采取了行動: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取人工方法每3至5天對45個野生動物固定飲水點補水;成立11個巡護小組進山巡護,防止和打擊因野生動物聚群飲水而被采集和獵殺案件的發生。
納帕海保護區管理所撥出專款,用于防止保護區濕地水位繼續下降,同時與科研部門緊密合作,做好野生動植物的監測和保護工作。
目前,云南林業部門投入的抗旱救災資金已達6.3億多元。干旱災害對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影響的調研評估也已經展開。林業部門加強了對重點保護物種的監測、巡護,防止重點保護物種因災死亡。
專家建議
加強氣候對野生生物影響的長期監測
近年來,我國雪災、干旱等極端氣候現象頻繁。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專家楊曉君認為,從長遠看,這些氣候變化現象必然對我國野生生物產生影響。
楊曉君介紹,我國一直缺少野生動物長期監測數據,現有生態監測體系也多為對生態環境和森林植被等的監測,野生動物監測多被邊緣化。
鑒于干旱影響可能有滯后效應,他建議建立包括動植物學在內的多學科長期監測站點,或在現有的監測站點中開展野生動物長期監測,將野生動物監測納入國家監測體系,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長期的監測數據。
據介紹,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野生動物分布區整體北移,物候期提前,但不同種類動物的響應并不相同,氣候變化還可能導致攜帶大量病菌的昆蟲的棲息地擴張,或由境外進入我國。
楊曉君建議,應加強對氣候變化在不同層面上對野生動植物影響機制的研究,提早調整對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