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山東省考察工作。總書記專程前往渤海之濱的大唐東營風力發電項目考察,引人關注。
20日,《 人民日報 》頭版刊發報道是這樣寫的:“當得知這個項目全部投產后每年可發電9500多萬千瓦時、將優化當地電力能源結構,總書記十分高興。他指出,大力發展包括風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是搶抓世界新一輪能源革命先機的必然要求。胡錦濤希望企業抓住國家大力扶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有利時機,著力加強技術創新,著力降低運營成本,為做大做強風電產業、改善我國能源結構發揮更大作用。”
總書記此行考察風力發電,為何值得關注?報道其實說得很明白——包括風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是搶抓世界新一輪能源革命先機的必然要求。
總書記為風電“鼓勁”,其實也消除了人們因“風電設備制造過剩”帶來的困惑。
8月份以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在宏觀經濟層面引起高度關注。8月底國務院為此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10月19日,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就“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重申: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等產能過剩行業,國家有關部門原則上將不再批準擴大產能的項目。
一方面,風電設備產能過剩千夫所指,另一方面,總書記專程考察風力發電項目,明確指出 國家要大力扶持包括風力發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并認為這是“搶抓世界新一輪能源革命先機的必然要求”,原由何在?
其實,這很好理解,因為“風電設備”和“風力發電”是兩種領域,兩個概念。“風電設備”屬于加工制造領域,“風力發電”屬于再生資源領域,盡管產業上有上下游的關聯度,但鹿馬分屬。就像是每年中秋前的月餅生產,生產月餅的機器過剩了,也不能推斷今年中秋月餅就必然滯銷、過剩。
“風電設備”制造過剩的癥結,不是因為風電開發過剩。恰恰相反,而是在于風力發電還剛剛起步,方興未艾,市場容量偏小。
風能是可再生的、清潔的能源,我國的風力資源豐富。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對全國900多個氣象站年平均風能功率密度的估算,10m高度層的總資源量為3226GW(1GW為10億瓦)。假設其中1/10在技術上可供開發,并考慮風輪掃掠面積系數0.785,得出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為253GW。鼓勵風力發電,不僅能做大做強風電產業,而且能改善我國能源結構,大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我國風電如何趁勢而上?當務之急,就是加強技術創新,降低運營成本真正走出一條創新與高水平發展的新路來。(鄧建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