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由一種信息技術手段演變為在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新媒體。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38億人,居世界第一。
公眾開始習慣通過網絡表達訴求,甚至以此影響事件的進程和方向。網絡輿情也開始成為有關部門不能回避的東西。
今年5月,“鄧玉嬌案”在網絡上引起強烈反響,最終鄧玉嬌免于刑事處罰,人們認為網絡言論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而華南虎照、“躲貓貓”事件、高考生假少數民族身份曝光、南京“天價煙局長”周久耕案等事件,都是在網絡上生成、擴大,并最終推動解決的。
不過,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除了來自公眾的正義的呼聲,也有網絡色情、網上侵權、網絡詐騙等網絡犯罪侵犯問題。
“艾滋女”事件就是典型的互聯網上侵犯個人隱私權的案例。此外,近日出現在網絡上的《南郵已婚女教師勾引班上男生,導致懷孕并墮胎》的“熱帖”,曝光了當事人全部個人信息和“偷情過程”,這也讓一些網民心生疑慮。
中國制定并修改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以適應互聯網發展的需要,頒布實施了《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10余個法規以及政令,及具體的實施辦法。新修訂的刑法中規定了3條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行為。
“但牽涉到名譽權、隱私權、著作權等法律保護的種種問題,依然是網絡立法的真空地帶。”遼寧大學法學院教授石英認為,由誰來披露個人信息、披露到什么程度,個人權益受到侵害后,應該如何救濟等,都需要法律作出明確規定。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說:“有關部門應當從‘艾滋女事件’以及一系列網絡侵權的案例中,反思如何加強網絡輿論監督,如何規范網絡倫理,如何保護隱私權等;廣大網民,應當考慮如何實事求是、負責任地發表言論,而不是無聊炒作、盲目跟風,以致對當事人造成損害和困擾。”
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光召曾表示,應當重視網絡文化倫理建設,強化相關機構和個人的自律意識、協同意識、責任意識,以趨利避害,促進網絡新媒體的健康發展。
鳳凰網編輯彭遠文在他的評論《閆德利,對不起!》中寫道:“我想,對閆德利本人來說,最好的結果是這件事根本就沒有發生過,而現在,即使我是在為她說話,對她仍然是一種傷害。但傷害已經發生,我們有責任為她正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