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78年10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開端,中國的改革開放到2008年已是30年的時間了。30年的歷史“彈指一揮間”,但不容置疑的是,30年過去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入而全面地總結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寶貴經驗,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進一步改革開放,這是我們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的一個重要使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十七大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隨后,胡錦濤同志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開班講話時再次強調,這“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是我們黨和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艱辛探索得來的,是我們黨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一個結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強調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們既沒丟老祖宗、又發展老祖宗,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根據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更好發揮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指導作用,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勃勃生機。
之所以把這個結合放到第一,是因為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最根本的經驗。“老祖宗不能丟”,這是鄧小平1992年南方視察時留給我們的諄諄教導。因為丟了就丟掉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和方法論與世界觀,就丟掉了共產黨人建立和發展的理論基礎,就丟掉了中國共產黨人執政并長期執政的法理依據。所以,中國共產黨人今天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我們過去是、現在是、將來還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指導思想。但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發展馬克思主義。30年改革中,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同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這是我們的寶貴經驗。
第二個結合: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強調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們既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又通過改革開放賦予四項基本原則新的時代內涵,教育和引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辯證關系和重大意義,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今世界的深刻變動和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穩了,并成為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
這一經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具體體現。30年的輝煌成就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前進的成功之路。社會主義要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就必須通過改革不斷完善自己。中國共產黨的成功經驗就在于,在深化改革的實踐中,緊緊把握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而這里面的辯證關系,就是鄧小平1987年1月所概括的,一方面加強四項基本原則教育,一方面堅持改革開放政策。“我們要繼續開放,更加開放。因為我們的承受能力比較大,加上我們有正確的政策,即使有一些消極的東西也不會影響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教育人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就為我們事業的健康發展從根本上提供了保證。”[①]
第三個結合: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強調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們堅持了人民創造歷史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真誠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緊緊依靠人民,最廣泛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人民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使黨得到人民充分信賴和擁護,始終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十七大報告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作為改革開放的經驗,是對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的深層次揭示。誰都不會忘記,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群眾實踐經驗中發現并總結而形成的。人民群眾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就能有效地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改革發展的強大力量,從而推動改革開放。總結30年改革開放經驗,就是既要看到黨的領導的作用,也要看到人民群眾的作用,要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在決策時傾聽群眾的聲音,尊重群眾的首創,從而使我們的制度設計和政策規定最大程度符合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要求。
第四個結合,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強調我們在深刻而廣泛的變革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時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實現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
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不僅使我們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同時也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了前提。這是我們為什么強調要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根本原因。30年來,我們始終不渝地堅持了這個基本制度,同時又強調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
第五個結合: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又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不斷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為改革開放提供制度保證和法制保障。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不僅提出了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而且開始了由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移。這也是對我們黨的挑戰,即要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正確處理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同市場經濟多元化要求的關系。黨既要具備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又要具備協調利益、整合社會,進而鞏固群眾基礎的本領。這是一個非常繁重的任務和歷史性的課題。從這一意義上說,中國的經濟基礎的變革從來就不是單向的,從來都是和政治發展,和民主法制建設相連的。3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推進,努力與我國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
第六個結合: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重視物的發展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重視人的發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著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教育科學發展水平和民族綜合素質的競爭。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就是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必須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民族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第七個結合: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高度重視通過提高效率來促進發展,又高度重視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實現社會公平來促進社會和諧,堅持以人為本,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著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效率與公平問題一直是各國政府和執政黨面臨的敏感性的問題,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到政府的穩定和執政黨的信用。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人經歷了一個不斷認識及政策調整的過程。黨的十六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以后,社會公平不斷凸顯出黨的執政理念中的地位,隨后中國共產黨明確地提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總結3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就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八個結合: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高度珍惜并堅定不移地維護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始終站在國際大局與國內大局相互聯系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問題,思考和制定中國的發展戰略,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不管我們對全球化怎么理解, 20世紀70年代第三次科技產業革命以來,特別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義政策以來,世界經濟政治關系向著一體化方向變化的趨勢卻是不爭的事實。30年的經驗就是,一個國家如果把自己孤立起來,不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只會越來越落后。因此,在保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合作,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途徑。但同樣重要的是,獨立自主是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前提。要在經濟全球化競爭中取得勝利,必須首先立足于本國,從本國實際出發,依靠本國人民的力量,積極融入國際環境和廣泛利用外部條件,走出一條適合本國特點的正確道路。
第九個結合: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大力推進改革發展,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堅持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改革開放必須有一個好的社會環境,這個社會環境就是要穩定,保持社會穩定,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保證。正是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著眼,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總結30年的經驗就是,穩定壓倒一切。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成功的一條寶貴經驗。
第十個結合: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強調我們既緊緊圍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來推進黨的建設,又通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之所以把這一經驗放在最后,是突出黨的領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重要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也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不斷前進,取得更大勝利。但黨的建設歷來是同黨的政治路線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黨的事業與黨的建設既相互聯系,又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黨的事業是黨的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是黨的建設的依托和載體;黨的建設必須符合黨的事業的發展要求,在推進黨的事業的實踐中不斷加強和改進。
胡錦濤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研討班開班講話時指出, “十個結合”,生動闡明了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是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如何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如何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如何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如何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其中,前三條是管總的,揭示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和根本;第四條到第七條,分別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真諦;最后三條,則強調了營造良好國際環境、保持國內社會政治穩定、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對改革發展的保證作用。胡錦濤總書記的這些科學概括,為我們認真總結改革開放30年的經驗,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這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作者:張榮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