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起,大學生村官開始走進千萬個鄉村,這一年,北京、四川、江西、福建等18個省區市先后啟動了大學生“村官”計劃,并且出臺了針對大學生村官的激勵和保障措施,希望用這項制度給新農村建設輸送人才,另一方面緩解城市里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那么,這些大學生村官給農村帶去什么變化?他們在農村又呆不呆得住呢?
大學生村官引導農民致富有辦法
文國云,今年25歲,是四川省威遠縣鋪子灣鎮雙嶺村黨支部副書記,每天早晨天剛亮,文國云就騎著用150元錢買來到二手自行車,連騎帶推一個半小時,到雙嶺村去上班,而兩年前,他還是西南石油大學法學專業的一名大學生。
去年9月,文國云經過選聘,成了鋪子灣鎮首批大學生村官之一。來到雙嶺村工作還不到一個星期,文國云就在走訪中了解到,雙嶺村不僅路難走,而且群眾的生活也十分艱苦,全村3016人,殘疾、五保、空巢老人等困難人口就高達480人以上。
吳珍琴是村上出了名的特困戶,丈夫半身癱瘓已三年,生活不能自理,而且藥不離身,又沒有什么副業,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負債累累,文國云就買了一些豬肉,一些食品,但這僅僅是只能維護他暫時的生活,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文國云為吳珍琴量身定做了一個計劃,決定讓她去養兔子。
文國云:“我就覺得,咱們從一步一步開始,從小做起,從點滴做起。”
文國云說,兔子是屬于多產、繁殖快的品種,一對兒小兔子在當地只賣8元錢,每只兔子可以長到10多斤重,兔子長成之后每斤可以買到7元錢,四個月的時間,吳珍琴已經養了10只兔子,目前一只兔子能有三十塊錢的利潤。
吳珍琴家小小的變化一下子讓文國云喜出望外,他想到,全村還有上百戶向吳珍琴一樣的困難戶同樣需要幫助,于是他提出,應該設立一個幫扶基金幫助這些困難戶。
文國云的建議得到了鋪子灣鎮政府以及村委會的肯定,大家齊心協力開始為基金捐款,鎮政府2000元,文國云1000元,村里的企業1000元,還有村委會以及村民的捐款,文國云給這個基金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同心幫扶。
四川省威遠縣鋪子灣鎮雙嶺村黨支部書記告訴記者,現在總共捐款8930元,盡管錢不是很多,但是發揮的效益非常好。
為了保證幫扶基金能對困難戶真正起到作用,文國云又制定了一個實施辦法,規定幫扶基金不以現金方式支付給幫扶對象,而是在他們購買種苗和家禽時,由工作人員與幫扶對象共同購買,其中75%從基金中支出,25%由困難戶自己支付,這樣一來不僅保證了基金的合理運用,同時,被幫扶的對象因為自己也支付了一定的費用,所以對扶持的產業更上心。
文國云:“不是直接的拿錢,因為拿錢他也不發展產業,還有就是咱們這個基金采取定期的上門訪問,上門指導,輸血變成造血。”
“同心幫扶基金”從成立至今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除吳珍琴以外,另外一戶困難戶也得到了幫助。
文國云說,“同心幫扶基金”目前盡管捐款不多,但卻深受村民的歡迎,現在全村又有十戶進入了第二批被幫扶的范圍。
文國云:“主要是我覺得,我接受的一些新的觀念,能夠把我接受的一些新的想法,然后來輸入到新農村建設之中。”
大學生村官文國云上任僅僅半年多,就用自己的熱情感染了周圍的人,就在文國云設立同心幫扶基金,幫助身邊那些貧困村民的時候,北京的另一位大學生村官,在山溝溝里找到了一個致富的訣竅。
胡一萍,是北京延慶縣永寧鎮西山溝村支部書記助理,2006年被選聘的北京首批大學生村官之一。胡一萍是地道的北京市人,2006年畢業于北京農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因為攀了西山溝村黨支部書記宋德富為干姥爺,胡一萍在村里很快成了大紅人,于是她開始挨家挨戶地走訪,沒想到卻發現了一個商機。
胡一萍:“我就發現我們村里的特色,那就是村種葫蘆有400多年的歷史,老百姓家家都會種葫蘆。”
胡一萍冷靜下來后發現,400多年的葫蘆歷史,應該不僅僅只是用來吃的,為了徹底弄清葫蘆的作用,胡一萍回到了母校北京農學院請教老師。
胡一萍:“他們說這個葫蘆不但可以吃,最關鍵的是他是一劑藥,在《本草綱目》里它算是一味藥,有很好的保健價值,和藥用價值。”
這個說法讓胡一萍茅塞頓開,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應該擴大葫蘆的種植面積,讓村民的葫蘆賣個好價錢,沒想到,第一個提出異議的就是干姥爺宋德富,他擔心這葫蘆條發展農民賣不出去,怕賣不上價錢,最后受埋怨。
在干姥爺提議下,胡一萍開始四處尋找資料,一邊寫著葫蘆的調研報告,一邊找到永寧鎮領導尋求幫助,讓胡一萍意外的是,鎮領導對葫蘆市場的發展也非常看好,雙方一拍即合。
北京延慶縣永寧鎮黨委副書記郭鐵石:“讓老百姓有一種信任,調動積極性,村干部,也讓打消顧慮,我們對種植葫蘆的村民,每一棵葫蘆補助一塊錢。”
在永寧鎮政府的支持下,2007年,西山溝村開始了庭院經濟,擴大了葫蘆種植面積,西山溝村因此有了另一個名字葫蘆村,胡一萍也有了村民送給她的一個別名:葫蘆妹。葫蘆已經成了西山溝村的一項產業,葫蘆也從原來的十塊錢每斤,現在賣到二十塊錢每斤。
胡一萍說,西山溝村村民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和山坡上共種植18000株葫蘆,每畝葫蘆的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胡一萍:“一畝玉米大體是五百塊錢,如果拋去成本的類的,但是種一畝葫蘆的話,收入大概在四千塊錢,它就要翻八番到六番,這只是純賣葫蘆條。”
在西山溝村建起的葫蘆長廊,共計300米長,這個長廊不僅可以美化村里的環境,同時也是村里增收的一個主要途徑,今年他們準備在荒山上再種植20畝葫蘆,并為葫蘆申請了無公害認證書。
胡一萍:“今年我們就準備再準備幫葫蘆,做上一個外衣,給它申請一個商標,讓我們的葫蘆能夠真正的走向市場。”
隨著勞動力轉移,現在不少農村變成了十八歲以下的在念書,二十歲以上的在打工,四五十歲的在留守,而這些留守的村民知識不多,很難找到致富的門路,這些大學生村官有技術、有思想,不僅引導農民致富有辦法,對農村規范日常工作也提出了不少新點子。
記者在北京大興區北臧村鎮新立村認識了另一名大學生村官周紹爽,新立村因為交通便利,所以很多村民干起了副業,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但是上任不久的周紹爽很快發現,村委會留底的檔案合同不僅沒有歸類,甚至隨意堆放。
出租房屋的合同幾乎就是村民們的命根子,但是周紹爽卻發現合同的格式非常不規范。周紹爽要做到第一個工作就是修改合同的樣本,把各種合同分門別類,明確了雙方的責權利。
周紹爽:“因為我學的專業是工商管理,涉及過《經濟法》然后我就是按自己所學的,再從網上其他收集資料,然后規定了這個《合同》,我希望將來我們這份《合同》能夠真正的維護我們行政村老百姓的利益。”
新立村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個體工商戶多,二是流動人口多。新立村不到2000人,但是流動人口就高達5000人,一直以來對外來人口的管理,都是最頭疼的事,特別是一旦出現了在逃人員租用了村里的房子,那么村民就要同樣承擔法律責任。周紹爽要做的第二件工作就是加強所有新立村外來人員的管理。
周紹爽:“現在為了維護我們老百姓的利益,也維護這些就是我們外來人口的利益,我們都必須進行登記,包括他們的照片,基本信息他們都有的。”
從周紹爽整理的檔案,記者看到,房屋出租合同、外來人員登記材料等文件,被分成了20幾類,整整齊齊擺放在檔案柜里,而這些,在大學生村官來之前是根本沒有的。
周紹爽:“這樣之后我覺得村民要找什么也方便了,而且我覺得這樣之后村里要有什么工作和以后的就是其他建設方面都可以有原始資料就比較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