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推進新階段的對外開放
——新階段的對外開放形勢分析會觀點綜述
2007年6月3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在北京舉辦了“新階段的對外開放形勢分析會”。來自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外事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財政部、商務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近30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一、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階段仍需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堅持下來
1.入世五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度有很大提高。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制造業已全部對外開放;在世貿組織分類的160個服務貿易部門中,我國已開放了100多個,開放比例已接近發達國家;銀行、保險、證券、分銷等領域的開放步伐正按預定的時間表順利推進。目前,外商投資企業已遍布我國國民經濟各行業。入世五年以來,我國外貿、利用外資、對外投資分別占過去28年的58%、43%和59%。
2.對外開放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空前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有專家指出,我國入世五年取得的成就超過了原來的預期。我國自1978年以來的對外開放成功地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難得機遇,有效地整合世界資源來發展壯大自己,是發展中國家成功的典范。有專家指出,我國及時地利用外資彌補了自身發展資本的不足,充分地利用外部市場緩解了就業的壓力,抓住了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積極參與國際分工。這是我國過去29年來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3.對外開放成為推進我國改革的“催化劑”。有專家指出,我國從計劃經濟中走出來,自身改革的動力往往不足,沒有開放的成就,就沒有今天改革的成就。對外開放有一個很大的“亮點”就是加快了國內改革的步伐,形成了開放倒逼改革的局面。有專家指出,對外開放本身就是改革,開放使我們有了全球化的視野,開放使我們真正懂得制度的重要性。入世就更加意味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已無法逆轉。
4.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已經離不開世界。有專家指出,當今世界上尚無在閉關自守的情況下實現崛起的國家。對外開放有風險,但關起門來搞建設的風險更大。我國相當大一部分就業必須通過國際市場來解決,未來的資源、能源的解決需要大量進口,我國還需要通過在國際范圍內整合資源來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有專家指出,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有很大的差異,這使得我國更容易適應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在全球各個產業鏈中都能夠找到合適的位置。有專家指出,經過29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影響力、負責任的發展中的大國,而不是經濟強國,在全球范圍整合資源的能力還比較弱。從雙邊、多邊層面上創造一個更加自由、開放、穩定的全球貿易環境,對我國十分有利。
二、我國對外開放已進入新階段,要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擴大開放
1.我國已進入對外開放的新階段。有專家指出,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整個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在全球范圍內展開,跨國公司逐步向全球化公司轉變。在這樣的“全球化、現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不管主觀上是否愿意,都必須把一定程度的對外開放作為發展壯大自己的舉措。有專家指出,與改革開放初期不同,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發展中的大國,以什么樣的姿態融入全球化,不僅關乎自身,還關系到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專家指出,我國過去注重外資的數量,現在到了更加注重質量的轉折點;過去我國外匯儲備少,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好過多的外匯儲備,一個重要的途徑是發展對外投資;過去我國對外開放更加注重提高經濟總量,現在應當考慮如何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使外資能夠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2.擴大開放從總體上更有利于實現經濟安全。有專家指出,經過29年的開放,隨著國家競爭力的明顯提高,我國的國家經濟安全度提高了,而不是削弱了。有專家指出,對外開放作為大戰略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在這方面動搖、擺動是最大的風險。國家經濟安全最重要的基礎是經濟競爭力,不能離開這一點去空談經濟安全。當前,尤其要防止這樣一種傾向,就是以國家經濟安全為借口來強化國家控制,強化行政壟斷。不能簡單地認為一些行業必須由國有企業控制,強化了行政壟斷就能夠實現國家經濟安全,而放在民營、外資企業就不安全了。目前,我國真正的挑戰不在于如何防范跨國公司,而是如何通過與跨國公司競爭與合作,提高自身的經濟競爭力。通過對外開放,促進跨國公司與我國經濟和社會的融合,將有利于幫助我國營造和平的內外部環境。
3.擴大資源整合型開放。有專家認為,我國目前從總體上看,主動開放還不夠。目前對外資外貿的擔心,對國家經濟安全的擔心,對對外開放的一些質疑都反映了這樣一種現狀。事實上,在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的今天,開放度不夠不但效果不好,而且還可能喪失機遇。現在真正令人擔心的是,當跨國公司吸納整合全球資源和我國企業競爭的時候,我們不少企業還僅僅考慮利用本土資源應對跨國公司挑戰,或者把跨國公司沖擊意識形態化,形成行政保護,而不是去主動地整合全球資源積極地參與競爭。在改革開放新階段,我們應比過去更具備全球視野,更具備全球思維,更加主動地吸納整合全球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并重。有專家認為,當前的開放不僅包括對外開放,還包括對內開放;開放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開放,而是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經濟實力只是國家競爭力的一個方面,政治、社會、文化等軟實力同樣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內開放,原來的壟斷領域向民營經濟開放,充分地培育和發展民營經濟,將有助于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如果單純講企業開放、講經濟開放,則沒有可持續性。現在我們所處的是知識經濟時代,信息資訊全球化帶來了二十一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拐點。面對這樣一個知識經濟時代,我國在隊伍建設、信息網絡儲備、年輕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已經具有一定基礎,但我們還需要在軟實力方面有長足的發展。
三、在對外開放新階段,應從本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正視和研究新矛盾、新問題
1.正視對外開放進程中具體的經濟安全問題。有專家指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經過29年的改革開放,過去在封閉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經濟風險防范機制已經不適應開放經濟的需要。開放走得很快,但針對開放經濟風險的防范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比如,跨國并購或者外資并購中,是不是兩個企業單純的商業行為?國家安全或者國家利益能不能反映在兩個企業之間的商業利益上?并購如果成功是否符合我國的產業政策,能不能體現國家利益?這些問題都需要具體分析,并通過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限定,把國家利益的損失或者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有專家指出,我國迫切需要借鑒國際經驗,建立對外開放的風險防范機制,尤其需要抓緊研究對外開放中的金融安全問題。
2.正視對外開放進程中的自主創新問題。有專家指出,2006年的海關統計顯示,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達29%,高于OECD28%的平均水平。這個“樂觀”的數字其實具有很強的誤導性。由于海關是按照傳統分類來進行統計的,在所謂的高新技術產品中我國只承擔了低附加值、低利潤的組裝部分。有專家指出,新階段擴大開放必須認真研究如何實現自主創新的問題。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以市場換技術”就包含了開放過程中技術自主創新的內容。不管經濟全球化怎樣發展,不管跨國公司今后發展趨勢如何,我們要整合世界資源就必須具備技術上的自主創新能力,否則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和提高就無從談起。
3.重視對外開放策略和步驟的研究。有專家指出,在新的階段,對外開放要有新型戰略思維。這兩年,國家對跨國公司在中國運營提出更高要求,符合我國現階段產業發展水平和發展目標。對簡單加工型貿易,或者環境污染比較嚴重,規模比較小,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外資項目,設定較高的門檻是完全必要的。有專家指出,在對外開放中,必須把握互利共贏的原則,只想從對外開放獲得好處,而不允許外國人獲得好處是不可能的。站在信息化、現代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看,對外開放中的利益問題越來越復雜,需要認真研究,而不是輕率地下結論。有專家指出,要盡快研究如何利用外資開發我國西部,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有專家指出,當前應當更加注重法律環境建設,之所以對對外開放有很多擔憂和顧慮,主要在于我們的法律體系不完善,在解決種種問題上,缺乏制度化的安排。
4.正確處理對外開放與改革之間的關系。有專家認為,服務業通過人的流動對先進管理經驗的吸收整合比制造業容易;通過開放提升服務業質量,提高服務業水平,會比制造業來得更快。但是擴大對外開放往往會面臨來自國內利益集團的巨大阻礙,因為傳統上服務業,特別是生產型服務業都是國有控制,這就需要加快改革服務業行政壟斷的局面,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逐步淡化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專家指出,一些企業對外大量出口廉價資源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相當不利,問題出在哪里?我們缺乏相關的配套改革,比如資源稅改革沒有跟上。有專家指出,對外開放的實質就是要用現代化的方式來爭取現代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最具實質性意義的步驟就在于完成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模式的根本轉變。[執筆:方栓喜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