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所高校外遷學生6600人
按照深化教育改革、滿足市民需求、促進均衡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北京市正在以實際努力推動首都教育功能疏解和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
市教委委員李奕介紹,為了解決學校困難,北京城市學院通過市、區專項資金支持項目和學校自籌,共計投入近1.5億元對順義校區基礎設施、教學設施、生活設施進行了初步改造;市財政追加北京工商大學636萬元,用于新校區校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批復專項經費10291萬元支持北京建筑大學大興校區校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4萬平米的學生宿舍和新食堂已竣工,體育館等設施正加快建設,行管樓正在發改委辦理核準。
按照北京市的疏解目標,今年6600名學生入駐新校區。2015年9月,北京城市學院在完成學校劃轉后,2015級新生和2014級部分老生共計5000余名入駐順義校區;北京工商大學向良鄉校區疏解530名本科生,實現本科新生全部疏解到新校區;9月新學期開學,北京建筑大學實現1003名本科生疏解至大興校區,計劃2015年底前,再將西城校區部分學生(不少于100名)疏解至大興校區,完成2015年疏解目標。
隨著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建筑大學三所高校疏解工作加快,新舊校區的功能也隨之發生著變化。
在北京城市學院的順義校區內,校區有足夠的空間開展教育教學。一棟4層高的實訓樓成為空乘專業的實訓基地。在基地里,還有一架模擬飛機。飛機前艙為波音737-800型結構,后艙為空客A320結構,長為17米,寬5.64米,高2.77米,艙內共設44個座椅。而空乘專業的學生經過大一一年的理論學習,今年正好可以進入實訓基地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對于城區的老校區,中關村校區將按照市政府要求改建為“聚人少、效益高”的研發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即不再承擔任何教學功能,改建為公共服務性質園區,3D打印研究院、國家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亞洲文化設計中心等項目將陸續入駐,而且上述園區的孵化成果和研發成果將最終落戶順義,使位于中關村核心區這個研發園區與順義楊鎮區域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即“中關村孵化+順義落地”,從而在直接疏解2.5萬師生的基礎上,間接帶動現有市區產業人口3萬-5萬人至順義楊鎮,從而打造一個首都主城區城市新興服務業轉移、人口疏解的示范工程。
背景
教育功能外遷緩解首都壓力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北京市的教育系統承擔起了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服務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推動教育事業合作發展的功能。
北京市要求,嚴格控制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大幅壓縮中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規模,推動部分教育功能有序遷出,加強教育人口調控。同時,統籌配置各級各類教育資源,推進教育資源空間布局調整,推動中心城區教育布局優化提升,提升市行政副中心教育配套保障水平。此外,發揮首都教育資源優勢,推動建立健全區域教育合作機制,引導教育資源優化布局,加強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的合作。
為此,一系列合作項目正在啟動。北京市近期與河北省教育廳簽訂《京冀教育協同發展對話與協作機制框架協議》,與石家莊市簽署《教育合作框架協議》,啟動北京B唐山優質教育資源合作項目。2015年6月,北京工業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河北工業大學三校聯合正式成立“京津冀協同創新聯盟”,通過師資共享、聯合培養、智庫建設、產學研合作等方式開展深度合作。同時,將成立“京津冀交通協同創新中心”、“京津冀環境污染控制協同創新中心”、“京津冀智能裝備技術與系統協同創新中心”,共同打造“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協同創新體系。2015年7月,北京建筑大學、天津城建大學、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合作成立京津冀建筑類高校協同創新聯盟,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學科發展與人才隊伍建設以及智庫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未來,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北京高校將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緩解首都壓力,承擔起高校的責任。
(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