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意味什么
每年1000多萬農民轉移進城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振偉在今年兩會期間表示,按規劃,到2020年,城鎮化率要達到60%。這幾年,每年城鎮化率要提高約0.9%,就是每年要轉移1000多萬的農村人口?!拔覈?9000多個建制鎮,如果每個建制鎮再吸納5000人,就是近1億人;150多個中等城市每個再吸納20萬人,就是3000多萬人;260多個小城市每個再吸納10萬人就是2600多萬人。加在一起就是1.5億多人口?!?/p>
創造大量投資需求就業機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表示,隨著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設將需要修建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以及電力、燃氣、自來水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這意味著創造大量投資需求和就業機會。
億萬農民通過轉移就業提高收入,通過轉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務,從而使城鎮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消費潛力不斷釋放,這也會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巨大投資需求,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公共服務投入至少增10萬億
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易鵬認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更有價值,因為常住人口城鎮化還算半城鎮化,而戶籍人口城鎮化就要加上基本公共服務了,算是真正的城鎮化。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意味著城鎮化增加的人口速度要超過常住人口的增長速度,也就意味著未來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將大幅增加,雖然我國東中西部城市有所不同,但平均來看,1個人10萬元是要的,所以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至少要增加10萬億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上。
□規劃亮點
推進城鎮化以人為核心
在徐洪才看來,這部規劃最大的亮點是強調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他說,這部規劃提出保障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改善基本醫療衛生條件、拓寬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舉措,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并要求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
“文件圍繞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著墨很多,這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有利于解決城鄉二元分割、‘土地城鎮化’等一系列問題?!彼f。
談到規劃強調城鎮化必須和信息化、工業化及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時,他說:城鎮化不能孤軍深入,沒有產業支撐,城鎮發展就難以持續健康發展,就會出現“睡城”“鬼城”和底特律現象;農業是基礎,農業現代化事關糧食安全。信息化則關系到城鎮化能否健康發展。
強調生態提高生活品質
徐洪才認為,規劃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和城鎮化質量,提高市民生活品質。
為確保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規劃突出城鎮化要體現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節約集約等要求,明確提出將“密度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導向的集約緊湊型開發模式成為主導”,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嚴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內,建成區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成為城市經濟生活的主流,節能節水產品、再生利用產品和綠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網覆蓋率明顯提高。
對此,中國社科院城市和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建議,各地在建設低碳生態城市時要避免“偽低碳”:一些城市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計劃建超高層大樓,但把每噸水從地面提升到幾百米高的樓層,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這是虛假的集約、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應該是良好的環境質量和生態、便捷舒適的交通系統、適合居住的綠色建筑、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為使城市生活和諧宜人,規劃要求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消費環境更加便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空氣質量逐步好轉,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