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19.6億元,增長7.3%。省財政下達就業補助35.5億元,支持職業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和職業技能鑒定等公共就業服務。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兩項試點”由96個縣市區擴大到全省,按照人均20元的標準資助2125萬人參保繳費,向850萬人發放基礎養老金。連續第8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將全省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戶的補助標準提高到全國平均水平。
住房保障支出184.2億元,增長45.4%。省財政在安排配套資金18.5億元的同時,落實稅費優惠政策,通過貸款貼息,引導金融資本和住房公積金貸款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設,較好地保障了工程進度。
醫療衛生支出293.5億元,增長14.3%。全省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的人均財政補助由200元提高到240元,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范圍擴大到村衛生室,啟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化債工作,在8個縣市開展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改善基層醫療服務機構設施條件,支持開展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節能環保支出105.3億元,增長23.4%。省財政通過加大資金整合力度,籌措28.8億元,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等“十大環保工程”;籌措 18.7億元,實施湘江長沙綜合樞紐蓄水后污染防治項目;籌措19.8億元,計劃兩年內將長株潭三市的公交車和出租車全部置換為新能源汽車。爭取中央資金12.6億元,支持4個市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7個市縣推廣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應用,32個地區納入全國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示范區,水府廟和東江湖列入全國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首批試點,長沙市列入全國節能減排綜合示范首批試點。
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54億元,增長20.3%。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放映、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落實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以及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政策;積極推進文化事業單位轉體改制,加強文化經營性資產監管,支持文化產業做優做強。
(三)調控經濟運行的力度不斷加大、手段不斷豐富,推動全省經濟穩定增長、轉型發展。一是大力爭取中央投資。全年中央補助我省各類建設資金601億元,比上年增長25%;轉貸地方政府債券115億元,規模居全國第二;對我省單獨設立了 “兩型”社會建設財力補助,2012-2016年每年8億元,大大緩解了我省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生態環保和民生工程的資金壓力。二是有效刺激消費需求。省財政撥付配套資金7.3億元,及時兌付家電摩托車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補貼;下達長沙國家現代服務業試點資金4億元,新增全省農貿市場升級改造資金2000萬元,改善城鄉消費條件。三是堅定實施結構性減稅。嚴格落實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提高等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稅負,特別是幫助中小微型企業應對時艱,提高自主發展的活力。四是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全省科技支出完成47.1億元,增長12.1%,加快產學研結合體系建設,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省財政安排新型工業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型經濟、企業技術改造等資金15.6億元,支持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升級,培育壯大新的支柱產業。
(四)盡力幫助困難市縣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激勵優勢地區加快發展,促進區域均衡協調。針對中央收入增速明顯下降、對地方補助增量大幅減少的形勢變化,省財政把緩解基層困難放在財力配置的優先位置,新增下達市縣財力性轉移支付57.3億元。其中,新增安排困難市縣48.6億元,支持彌補“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的支出缺口,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人口小縣、農場管理區、困難城市區、庫區照顧傾斜,對消化赤字、精簡機構以及重大減收增支困難等給予獎勵補助;新增安排“兩型”社會建設財力補助、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資金8.7億元,幫助長株潭地區和常寧、耒陽、資興、漣源、冷水江等縣市緩解轉型發展中的突出難題。
(五)創新預算管理機制,嚴格規范財政收支行為,整體提升理財水平和資金績效。一是開展預算公開。省政府辦公廳及省政府組成部門向社會公開部門預算、“三公”經費,重大民生專項資金公開范圍由50項擴大到74項。二是調整規范超收收入管理辦法。省級超收收入由 “當年超收、當年使用”調整為“當年超收、下年使用”,納入以后年度年初預算統籌安排,并按程序報人民代表大會審批。三是下大力氣整合規范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由4237個減少為513個,資金集中度明顯提高,并初步建立了嚴控專項設置、加大因素法分配比重、提前研究下達資金等新型管理機制;推進實施糧油千億產業、十大環保工程等6項重大政策(工程)資金的跨部門整合,共整合90.2億元。四是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對27個省直部門的重大項目進行預算績效管理試點,并將其作為考核指標納入省政府對相關部門的績效評估。五是強化收支管理。為進一步提高收入質量、強化財經秩序、硬化預算約束,對規范收支預算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將收入質量與增速一起納入省對市縣的績效考核。
2012年是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過去5年,既是經濟形勢波動變化極其復雜、困難矛盾突出集中的時期,也是財政改革加快推進,不斷取得重大積極成果的時期。全省公共財政總收入由2007年的1123.3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2931.8億元,增長1.6 倍;公共財政支出由1357億元增加到4085.9億元,增長2倍。
在收支規模快速擴大的同時,工作實踐中也積累了一些體會。一是堅持服從大局、服務大局,積極改善和加強調控功能,推動科學發展。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管理通貨膨脹、淘汰落后產能等重大挑戰的過程中,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主動完善財政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優化產業結構和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作用,避免經濟大起大落,推動實現持續健康發展。二是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切實加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不管經濟形勢如何嚴峻、財力多么緊張,只要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好事、實事,都積極謀劃,盡最大努力予以支持和保障。全省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由792.8億元增加到2694.7億元,增長了2.4倍,教育、社保、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城鄉低保、五保戶、優撫對象等困難群眾的補助標準達到或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三是堅持向基層傾斜、向困難地區傾斜,優化政府間財力配置,推動形成不同區域板塊差異化發展的新格局。省補助市縣的各類資金由669.3億元增加到2271.2億元,增長2.4倍,市縣人均財力由1150元增加到3300元,提高了1.9倍,基層財政的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同時,完善財稅扶持政策體系,定向支持長株潭、湘南、武陵山羅霄山片區等不同區域立足本地特色,實行差異化發展。四是堅持創新體制、革新機制,突出規范和績效,推動財政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財政體制方面,調整省以下財政體制,實行財政省直管縣,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健全“6+2”財力性轉移支付體系;稅收制度方面,全面推行增值稅轉型,實施成品油稅費改革,完善消費稅,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制度,提高個人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起征點;預算管理方面,建立省直單位正常運行經費保障機制,整合規范省級財政專項資金,推進預算公開和預算績效管理,完善國庫集中收付、非稅收入、政府采購、資產管理、財政監督和會計管理等制度,進一步規范了國家與企業和個人之間、省與市縣之間、財政與部門之間的分配關系。
與此同時,也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財稅政策還不夠完善,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調節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作用仍需加強;財政收入質量結構還不夠優化,人均財力水平依然偏低,相當一部分市縣還很困難;各方面事業發展的增支需求越來越高,財政保障的能力和手段亟需加強;償債壓力很大,一些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運行存在隱患,財政潛在風險不容忽視等等。對此,我們將通過加快改革步伐,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