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二、今后五年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
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總體部署,全面建設經濟強、科教強、文化強、百姓富、生態美的西部強省,是全省上下的中心任務。當前,世情、國情、省情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建設西部強省既面臨嚴峻挑戰,又具有重大機遇。世界經濟已由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國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與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疊加交織。但更應該看到,世界各國采取的刺激政策已逐步發揮效應,新一輪技術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重大突破,我國仍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我省所有板塊均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經濟持續走在上升通道,厚積薄發的勢能開始加速釋放。我們要見微知著發現機遇,借勢而為創造機遇,只爭朝夕搶抓機遇,扎實工作,奮力趕超,確保不拉分、不拖腿、不掉隊,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今后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總的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扣科學發展、富民強省的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如期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謀劃啟動“十三五”規劃,進一步加快建設西部強省步伐。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三個翻一番”,城鎮化率達到60%,科研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接近3%,森林覆蓋率達到45%,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明顯降低,環境質量明顯好轉。
今后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加快提升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完善交通、水利、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體系,加大區域協調發展力度,不斷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通過大調整、大協作、大循環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全省經濟持續走在上升通道,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顯著增強。
——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堅持科技創新、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三位一體”,加快推進統籌科技資源改革,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壯大優化人才隊伍,促進經濟增長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使陜西走在全國創新型區域前列。
——加快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全面實施文化強省“八大工程”,加強城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公共文化體系,壯大文化市場主體,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藝精品創作,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明顯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陜西的人文魅力充分彰顯。
——加快提升三秦百姓幸福指數。以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為目標,不斷加強制度建設,深入實施民生工程,推動更高質量的就業,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相同步,進一步完善人人享有的城鄉社會基本保障體系,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加快提升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實施力度,科學規劃城鎮規模與布局,建立健全城鄉統籌發展長效機制,逐步實現城鄉生產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使全省城鎮體系更加健全,新型農村基本形成,城鄉差距明顯縮小,農業人口有序轉移轉化,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新格局。
——加快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全面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進一步加強秦嶺、渭河、漢江、丹江等重點領域的保護與治理,實施八水潤西安工程,強化城市大氣污染監測防治工作,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讓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加快提升政府效能和公共服務能力。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促進政企、政資、政事和政社分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統籌協調社會利益關系,維護公平正義,不斷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努力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上述目標任務,順應了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是時代和人民賦予的莊嚴使命。我們一定要恪盡職守,不負重托,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團結帶領全省人民為之共同奮斗。我們堅信,3700萬勤勞智慧的陜西人民一定會創造出無愧于歷史的新業績,一個小康、和諧、美麗的新陜西一定會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