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二、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
今后五年,是我們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率先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州的關鍵時期。我們既面臨重要戰略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仍然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隨著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內各地區科學發展勢頭迅猛,前有“標兵”、后有“追兵”,我們面臨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嚴峻形勢。特別是亞運之后,廣州要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發展,標準更高、難度更大。我們正處在轉型發展的攻堅階段,面臨著公共服務供給與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不適應、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與城市核心競爭力提升不協調、單一的城市治理結構與多元利益格局不兼容等深層次矛盾。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善于在大好形勢中發現潛在危機,善于在前進道路上把握新的機遇,加強戰略謀劃,提高應對能力,奮力開創廣州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按照市第十次黨代會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和率先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州的核心任務,以建設國際商貿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為戰略重點,堅持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發展理念,大力推進戰略性基礎設施、戰略性主導產業、戰略性發展平臺實現重大突破,深化改革開放,科學規劃、從容建設南沙新區,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推動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邁上新臺階。
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率先加快經濟發展、城市發展、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轉型升級,城市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綜合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到2016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年均增長11%左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具有全球輻射力的國際商貿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金融中心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新突破;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城市活力增強,成為我國南方對外合作交流的核心門戶;全省宜居城鄉“首善之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以花城綠城水城為特點的生態城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產業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世界文化名城建設邁上新臺階;南沙新區開發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引領示范作用更加凸顯;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更趨完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市更加文明,市民更加富裕幸福,社會更加和諧穩定;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12338”的決策部署,突出重點,把握關鍵,狠抓落實:“一個奮斗目標”,就是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州,必須牢牢把握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強化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和綜合服務三大功能,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兩個戰略重點”,就是要加快實現營商環境與國際接軌,打造具有較強全球輻射力的國際商貿中心;以弘揚嶺南文化為核心,建設開放、包容、多元的世界文化名城。“三個城市發展理念”,就是要牢固樹立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體的理念,更加注重產業升級,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實現包容發展,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個重大突破”,就是集中力量、整合資源,努力在12類戰略性基礎設施、15項戰略性主導產業、27個戰略性發展平臺建設上實現重大突破,大幅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的綜合承載力,整體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八大工程”,就是要精心組織,強力推進產業提升、科技創新、城鄉一體、生態環保、文化引領、人才集聚、民生幸福和黨建創新八大工程,為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推動廣州科學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落實“12338”的決策部署,必須以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創新意識,把廣州的發展置于世界先進城市的坐標體系中來謀劃,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根本動力,勇立潮頭,大膽探索,創新發展路徑,著力在“六個注重”上下功夫:一是注重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在做大經濟規模的同時,突出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遵循低碳經濟發展規律,實施產業升級工程,壯大優勢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傳統產業,打造戰略性發展平臺,完善開放型創新體系,優化營商環境,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優化“廣州服務”,壯大“廣州制造”,提升“廣州創造”和“廣州質量”。二是注重城鄉一體發展。完善統籌城鄉發展體制機制,實施城鄉一體工程,優化“一個都會區、兩個新城區、三個副中心”的網絡型城市空間布局,建設覆蓋城鄉的戰略性基礎設施,構建智慧型城市運行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城市土地儲備,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城市,推動城市內涵發展,農村富裕發展,促進城鄉共同繁榮。三是注重改善民生福祉。把民生幸福當作最高追求,實施民生幸福工程,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辦好民生實事,改革創新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形成城鄉不同利益群體融合共處的局面,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諧,努力實現共同富裕,提升全體市民的幸福感。四是注重增強文化軟實力。實施文化引領工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弘揚嶺南文化,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繁榮文化事業,做強文化產業,打造廣州風格的城市名片,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優質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五是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人才為第一戰略資源,實施人才集聚工程,優先發展教育,健全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的體制機制,統籌推進多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激發城市發展活力。六是注重體制機制創新。深化制度改革,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政府、社會、市場良性互動的合作治理機制,提高市民對城市治理的參與度,優化現代城市治理結構,為實現科學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我們相信,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廣州一定能夠走出一條經濟低碳、城市智慧、社會文明、生態優美、城鄉一體、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再創科學發展新輝煌。
三、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我們肩負著率先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州的新使命,承載著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必須切實按照市第十次黨代會的決策部署,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科學發展,更加堅定地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始終保持敢為人先的闖勁,始終保持攻堅克難的韌勁,始終保持為民造福的干勁,堅定信心,團結一致,抓住機遇,穩中求進,努力推動廣州科學發展再上新臺階。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5%;外貿出口總值增長8.5%;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3%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別下降2%、5%、3%和3%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2%。以內。重點做好以下九項工作:
(一)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力推動總投資714億元的101個重點項目建設,落實“新廣州·新商機”推介會簽約項目,確保項目按期開工、早日建成,促進投資穩定增長,增強經濟發展后勁。開展“廣貨全國行”、“廣貨網上行”,提高廣貨市場占有率。進一步做旺旅游、美食、購物、會展等消費市場,培育文化娛樂、體育休閑等新型消費業態,促進消費持續增長。幫助企業疏通進出口渠道,促進對外貿易平穩發展。加強經濟運行調節,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施產業升級工程,制定配套政策,發揮每年40億元財政扶持資金的引導作用,培育發展戰略性主導產業,促進產業高端化、集群化和低碳化。壯大發展優勢產業。重點發展商貿會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務與科技服務等5類現代服務業和汽車制造、石油化工、電子產品、重大裝備等4類先進制造業。加快建設國際商品展貿城、珠影文化創意產業園、國際醫藥港等一批現代服務業載體項目。建設花都汽車制造基地100萬輛乘用車和96萬臺汽車發動機、增城30萬輛整車、廣汽乘用車生產研發基地、南沙乘用車基地擴建項目,推進和諧型大功率機車檢修基地、飛機維修基地等項目建設,促進新一代平板顯示、寬帶移動通信、數控機床等高技術產業集聚發展。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新材料產業與高端制造、時尚創意、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6類新興產業,建設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光電科技產業基地、華南國際新材料產業等基地,培育新的增長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傳統優勢產業百強提升行動,鞏固振興廣州“老字號”。推動中醫藥、鋼琴、音響、皮革皮具、紡織、珠寶、食品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擦亮“食在廣州”金字招牌。優化改造商業批發和集貿市場,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動“千年商都”向“現代商都”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大力推進三大國家級開發區、六大現代服務業功能區、九大創新型產業發展區和九大功能性發展平臺建設,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支撐載體。
促進外經貿轉型發展和對外交流合作。優化出口結構,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加快由貼牌生產、委托設計向自有品牌營銷等轉型提升,推動貿易方式向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協調發展轉變。優化市場結構,進一步鞏固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市場,拓展獨聯體、東盟、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創新招商選資方式,繼續辦好“新廣州·新商機”推介活動,吸引世界500強投資項目。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支持企業“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發展。深化穗港澳合作,擴大對臺交流。發起設立“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承辦好世界大都市協會2012年董事年會,促進我市與世界各國城市間的友好交往。加快推進廣佛同城化和廣佛肇經濟圈建設,促進廣州與周邊地區戰略合作,統籌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實現產業錯位協調發展。
傾力打造區域金融中心。推動廣州國際金融城、廣州金融創新服務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廣州航運交易所等金融平臺建設。支持金融機構做大做強,加快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性擔保機構。大力實施企業上市“雙百工程”。積極發展股權投資市場,建設股權投資中心和財富管理中心。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快發展科技金融、汽車金融、貿易金融、航運物流金融、消費金融等業務,推進社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與港澳臺地區和國外金融合作。
助推企業做強做大。改善營商環境,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推進市屬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董事會制度和企業考核激勵機制,推進國有資產資本化、國有資本證券化。制定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實施細則,支持總部企業、民營企業和中小微型創新企業發展。引導民營與外資企業參與戰略性主導產業、戰略性基礎設施和戰略性發展平臺建設。選擇100家企業給予重點扶持,爭取一批企業進入全國企業500強和服務業企業500強,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
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完善低碳經濟政策法規體系,制定相應規劃指引。建設一批低碳產業基地,打造低碳經濟的龍頭企業。繼續推進“退二”企業搬遷和“雙轉移”工作,推動高耗能企業節能行動。圍繞余熱余壓利用、機電節能改造、綠色照明等領域,推進低碳技術研發及應用。抓好省級循環經濟試點,推廣清潔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推進合同能源管理。實施建筑節能和技術創新示范工程,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建設低碳社區,構建低碳交通體系,推行公共機構節能。
實施質量強市戰略。牢固樹立全面、全程、全員的質量意識,提高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和環境質量,提升“廣州質量”。推動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資助企業參與國內外標準化活動,力爭80家以上國內外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落戶廣州,完成150項以上標準及技術規范制(修)訂,叫響“廣州標準”。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加快建設質量技術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新建2個國家質量檢測中心。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力爭新增一批全國馳名商標和省級名牌產品,逐步培育一批世界名牌產品,增強廣州國際競爭力。
(二)著力增進民生福祉
認真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一是穩定“菜籃子”價格。資助建設100家平價商店;對承擔廣州市場定向供應任務的種養基地、冷儲基地和實行產銷對接、農超對接的平價商店(專區)給予補貼;對低收入群體給予臨時價格補貼。二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將城鎮職工月人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提高8%至10%;建立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專項制度;城鄉居民低保標準提高10%至14%;低收入困難家庭認定標準由當地低保標準的1.2倍提高到1.5倍;對“六類老人”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標準按不同類別在原有基礎上增加100元,增加為70周歲以上孤寡老人、60周歲以上重度殘疾或僅與重度殘疾子女居住的老人每人每月分別購買200元和300元的居家養老服務。三是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市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增加至11大項37小項;免費為1000例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免費為我市當年政策內懷孕生育的約10萬戶家庭提供出生缺陷干預服務。四是資助普惠型學前教育。對我市低收入困難家庭兒童、孤兒、殘疾兒童以及其他優撫對象接受普惠型學前教育進行資助。五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賃住房為主的保障性住房制度,籌集保障性住房4.5萬套,新增解決1.5萬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六是促進就業。發放6萬張職業技能培訓券,引導本市勞動者通過參加職業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對吸納本市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的用人單位,給予每人每月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約350元補助,幫扶18萬名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七是繼續做好北部山區鎮村扶貧開發。年底所有被幫扶的貧困村年集體收入基本達到10萬元以上,被幫扶的貧困戶家庭人均年收入基本達到5000元以上;貧困鎮的市政及公共服務設施水平有較大提升。八是改善出行條件。優化新增50條城鄉公交線路,與地鐵接駁的公交線路比例提升到55%以上;完善金沙洲、同德圍道路基礎設施;為主要地段人行過街天橋加建雨篷。九是改善社區便民服務。全市每個街道至少建成1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政府各部門實現網上辦理的服務事項接入市民網頁;為50個社區配套安裝自助金融終端設備。十是豐富文化體育活動。新建50個500平方米以上社區文化廣場;修建265條以上健身路徑和126個籃球場,建設9項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新建綠道200公里,完善綠道的服務管理。
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落實積極就業政策,做好特殊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加快建設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鑒定基地,完善就讀技工院校資助制度,加強對大學生、外來務工人員的就業指導,力爭全年新增就業30萬人。進一步完善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工會、企業勞動關系三方協商制度,促進和諧勞資關系。大力推進國家、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構建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加大民辦幼兒園扶持力度,發展公辦幼兒園,確保2013年公辦幼兒園比重達到30%以上。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力爭各區(縣級市)通過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督導驗收。健全特殊教育體系,完善促進民辦教育發展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政策。推進教育國際合作,引進高端教育資源。嚴格落實校車安全等各項校園安全措施。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范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加強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形成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完善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市第二老人院和市級居家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福利機構建設運營。扶持發展慈善公益事業,廣泛開展扶貧濟困活動。健全完善殘疾人服務體系。進一步發展志愿服務事業,打造“志愿者之城”。啟動健康城市行動計劃,倡導陽光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加大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開放力度,向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體育服務。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加強“無規定馬屬動物疫病區”的管理維護。推進羊城幸福家庭促進計劃,提高出生人口素質。落實民族宗教政策,促進民族團結和宗教和睦。扎實開展“六五”普法工作。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三防”工作水平。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加強國防教育和“雙擁”工作。做好海防、民防及打擊走私工作。繼續做好僑務、貿促、對臺、氣象、統計、檔案、保密、參事、文史、修志等工作。
提高社區服務管理水平。以建設“幸福社區”為目標,推進社會服務管理重心下移,深化街道社區和鎮村社會服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完成街道“一隊三中心”建設,開展特大鎮、村社會服務管理改革創新試點,強化社區自治。深化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設立市、區兩級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專項資金,建設市、區社會組織培育基地,促進社會組織規范有序健康發展。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政府購買服務,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深化基層多元化服務改革創新,鼓勵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管理和公益事業,建立志愿者參與社區服務工作機制。繼續推進社區信息服務“五個一”工程建設。積極發展家政服務業。加強外來務工人員服務管理,繼續推行和完善流動人口“積分制入戶”政策,推動就業指導、技能培訓、子女教育、法律援助、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向外來務工人員覆蓋,積極吸納外來務工人員參與社區、村鎮社會服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