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進一步推進沿黃經濟區建設,在帶動山川統籌協調發展上實現更大突破
保增長、擴內需的最大潛力在城鎮化。要統籌兼顧,整合要素,實現兩大區域齊頭并進、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加速推動沿黃城市帶崛起。抓住沿黃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契機,全面提高沿黃城市帶的規劃建設水平,充分發揮引領全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主體功能。拓展黃河金岸。啟動建設銀川園博園,加快實施華夏石刻藝術園、回族文化博覽園、《上下五千年》雕塑館、塞上江南博物館、黃河古渡坊和沙漠博覽園等帶動旅游文化產業工程,保護性開發銀川艾依河、石嘴山朔方湖、吳忠黃河外灘、中衛黃河公園等湖泊濕地,構筑精品景觀和生態節點,繪就黃河玉帶綴玉珠的金岸美景。推進銀川閱海灣中央商務區、石嘴山環星海湖開發、吳忠青銅峽相向發展和中衛大樞紐建設,完善各市縣公共交通、水電氣熱等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抓好李俊、陶樂、迎水橋、青銅峽鎮等特色小城鎮建設,形成優勢互補、風格迥異的現代城鎮體系。推進同城一體。開通銀川至寧東、石嘴山、吳忠、中衛城際大公交,建設無線智慧城市公共服務平臺,加速形成黃河金岸“一小時經濟圈”“半小時通勤圈”。建立全區統一的就業、社保、醫療、教育等保障服務體系。放開農民進城落戶條件,在保證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等權益的基礎上,為自愿進城的農民辦理城市戶口。加大進城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等群體的公租房供給,引導人口向沿黃城鎮聚集,城鎮化率達到51%。打造黃河善谷。高起點編制規劃,舉辦慈善博覽會、光彩事業寧夏行等活動,設立慈善投資基金,創辦國家級慈善產業試驗區;加快“三大慈善”產業園建設,新建2—3家慈善產業園,引進更多的慈善產業和投資企業,走出一條公益慈善與經濟發展、扶貧濟困與產業培育有機結合的新路子。
重點突破中南部山城建設。要用戰略眼光和現代化標準來規劃建設山城,按照“一定三年不變”的政策,集中實施102個重點項目,完善基礎設施,拉開城市框架,突出地域特色,形成“1+9”的組團發展模式,再掀固原和山區大縣城建設熱潮。開工西蘭銀綜合物流園,擴建固原扶貧發展試驗區,提速鹽化工、通用航空、西吉閩寧、涇源輕工業等園區建設。支持并推進中鋁集團電解鋁、國電英力特鹽化工、中石化援建地膜、王洼煤礦等重大項目。發揮土地、冷涼等資源優勢,提升肉牛、西芹、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和設施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大幅提升固原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切實增強各縣城自我發展力。
全面啟動新一輪扶貧開發。高標準編制六盤山地區扶貧開發攻堅規劃,充實項目庫,爭取大投資,從根本上解決中南部集中連片貧困問題。堅持教育、勞務和生態移民并重,實施扶貧開發“六大工程”,深化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完成第一批248個貧困村的整村推進任務,建設10個產業扶貧示范鄉(鎮)、100個示范村,扶持1萬個示范戶。在抓好35萬生態大移民的同時,還要下大力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有計劃、分步驟,使留在中南部的66萬群眾就地脫貧致富,與全區人民一起奔向小康。
堅持不懈改善生態環境。嚴格落實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和“四個總量”控制,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完善水資源市場調節機制,建設六盤山、南華山等水源涵養林基地,提高節水型社會示范效益。深入開展重點地區和行業“三廢”綜合治理,加快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創建生態村鎮、社區,建設清潔田園和美好家園。扎實推進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禁牧封育,全面完成“六個百萬畝”工程,新增造林150萬畝,補播改良天然草原100萬畝,在建設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上取得重大進展,讓青山和綠水長在、生態與發展共贏。
八、進一步深化中阿合作交流,在內陸開放區建設上實現更大突破
經濟全球化的深度推進,迫切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構筑內陸開放的貿易大通道、交流大橋梁、合作大平臺。
提升中阿經貿論壇品牌效益。一是辦好第三屆中阿經貿論壇,加快永久性會址建設,承辦中阿合作論壇框架下的重大活動,全面增強這一平臺的要素聚集和配置能力。二是新設立3家海外銷售窗口,支持在巴林建設中國商貿城,引進阿拉伯國家商會設立辦事處,實現與主要伊斯蘭市場點與點的對接。支持建工集團等企業走出去開展工程承包、勞務合作。探索與央企合作、參股開發中東石油資源新模式,支持發展易貨貿易。開展清真食品、能源期貨交易所的可行性研究和推進工作。三是推進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認證、設計、博覽和質檢中心建設,爭取寧夏標準升級為國家標準,推動與阿拉伯國家相互認證,搭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平臺,加快寧夏清真產業的國際化步伐。四是加強教育、經貿、旅游等領域合作,實施援建毛里塔尼亞農業和巴林太陽能合作等項目,密切雙方教育、治沙等專業技術人員往來,開展中阿文化交流,架起中阿文明對話的橋梁。
創建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爭取國家盡快批準設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綜合保稅區和臨港經濟區,加快構筑內陸開放新高地。完善提升穆斯林商貿城功能,籌建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國際產業園,引進大企業大品牌,打造國家級清真產業開發區。辦好“六大”節會,推進會展經濟市場化、規模化、品牌化運作,承辦東北亞地方政府聯合會第九次會議、清真美食節等活動,籌辦2013年伊斯蘭合作組織展覽會,提升“10+3”經貿推介影響力,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突破1100億元。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加快農村綜合改革,規范土地有償流轉;支持平羅縣農村改革試驗示范項目。完善預算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實施增值稅、資源稅改革。穩妥推進水、電、氣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基本藥物信息化監管平臺;改革縣級公立醫院體制,探索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的模式。深化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探索公共文化活動招標制,健全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體系。
九、進一步推動文化大繁榮,在提升發展的軟實力上邁出更大步伐
文化引導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促進發展。推進文化與經濟深度融合、與社會交相發展,讓軟實力成為硬支撐。
構筑精神高地,塑造文化之“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一定要滲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要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始終高舉愛國主義、民族團結進步、維護法律尊嚴和維護人民利益的旗幟,鞏固強化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用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完善思想道德體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扎實開展農村民風建設,倡導移風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強化公共服務,夯實文化之“基”。開展自治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活動,支持銀川市爭創國家級示范區。推進寧夏美術館、工人文化宮、回族博物館、水上運動中心、體育運動學校遷建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抓好基層文化隊伍培養,深入開展送戲下鄉、全民健身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面向農村基層,加快推進信息共享、城鄉文化示范點等惠民工程,力爭實現直播衛星公共服務戶戶通、公共電子閱覽室街道鄉鎮無空白、農村電影放映無盲點、公共文化場所全免費和文化信息資源全覆蓋,更好地保障廣大群眾最基本的文化權益。
大興文化產業,強壯文化之“柱”。啟動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改造提升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演藝娛樂等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文化創意、數字動漫等新興業態,確保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打造國民經濟新的特色支柱產業。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整合區內外文化資源,高起點規劃自治區文化創業創意示范園,大力度推進華夏河圖、銀川動漫基地、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華夏影視城、固原文化城等建設,壯大黃河出版、演藝等一批有實力、有活力的文化企業。辦好圖書博覽會、文化旅游博覽會、西部民歌演唱會等大型文化節會。組建文化投融資公司,拓展投融資渠道。規范完善資產評估、產權交易、藝術品拍賣等中介服務,努力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唱響文化品牌,綻放文化之“葩”。推進黃河金岸主題藝術創作工程,創排話劇《大移民》、交響組曲《黃河金岸》等精品力作,弘揚黃河文化。推動回族歌舞、服飾、剪紙等民族文化藝術走向國際,唱響回族文化。積極推進西夏陵申遺和遺址公園、西夏博物館建設,啟動拜寺口雙塔保護開發,復原西夏王宮,重現神秘歷史,擦亮西夏文化。深入挖掘紅軍長征和西征時留下的豐富資源及寶貴遺產,組織創作《巍巍六盤》等影視力作,提升勝利之山的影響力,做優做美紅色文化。傾力打造“黃河文化匯寧夏、回族文化聚寧夏、西夏文化在寧夏、走向勝利來寧夏”四大文化品牌,讓民族特色文化綻放燦爛之花、結出豐碩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