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2012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2012年01月31日17:11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 轉企改制 科學發展觀 生產性服務業 財政教育支出 農村生活污水 房地產市場調控 平安建設 管控模式 城鎮就業困難人員
  (三)更加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確保市民安居樂業

  堅持民生優先導向,不斷化解民生難題,努力讓困難群眾更有保障,讓老年群體更有關懷,讓青年朋友更有憧憬,讓全市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物價牽動民心,必須繼續抓好物價調控,采取綜合措施,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嚴格落實“菜籃子”、“米袋子”行政首長負責制,穩定和提高蔬菜等農副產品自給能力,推進市外綠葉菜基地建設。繼續通過多種方式將社區菜場回歸公益性,加快社區菜場建設,大力推進蔬菜產銷銜接,有序推動周末平價菜場進社區,保障主副食品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努力讓市民和農民都能滿意。把握好政府管理價格的調整時機、節奏和力度,繼續審慎穩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開展水價成本信息公開試點。

  堅持統籌研究、整體推進、分類實施、分步到位,提高各類人群的收入水平,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市民。加大公共財政用于分配和社會保障的支出力度。較大幅度增加退休人員收入,城保企業退休人員和鎮保、新農保領取養老金人員的人均基本養老金增長15%。建立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補貼制度,提高補貼水平。推動在職人員特別是普通職工收入增長,完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收入與職工工資增長掛鉤的考核激勵機制,健全環衛等公共服務行業一線職工崗位補貼制度,擴大工資集體協商覆蓋面,繼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保障低收入困難群眾生活,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重視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加強為老服務,更加重視失能老人照護,新增養老床位5000張,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擴大養老服務補貼受益面,為27萬老年人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加強政策引導,促進養老產業發展,滿足多層次的養老需求。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支持和促進慈善事業發展。

  住房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要作為一項長期、緊迫而重要的任務持續加以推進。加強“四位一體”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更加注重公開透明、公平分配,加快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以及青年職工、引進人才、來滬從業人員的住房困難。新開工建設和籌措保障性住房1100萬平方米、17.08萬套(間),供應770萬平方米、11.4萬套(間)。確保廉租對象應保盡保,提高廉租住房實物配租比例。面向常住人口,積極推進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加快實現廉租住房與公共租賃住房房源的統籌建設、有效銜接。聚焦青年職工、引進人才等群體,大幅放寬共有產權保障房準入標準,進一步加大申請審核和供應力度。大力推進舊區改造,確保動遷安置房供應,為一直住在舊區里期盼改善居住條件的市民,盡可能提供好的房源。加快推進郊區城鎮棚戶簡屋改造,加強舊住房安全檢查和房屋修繕工作。積極穩妥推進限價商品房和先租后售保障住房試點。啟動第二輪大型居住社區保障性住房建設,進一步提高規劃設計水平,加強市政公建與環境配套建設。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政策措施,加大普通商品房供應,調整普通商品住房標準,完善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實現全年新建住房價格穩中有降。加快理順物業服務價格機制,提升住宅物業管理服務水平。

  就業是民生之本,轉型發展中促進就業始終不能放松。堅持積極的就業政策,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以上,及時應對就業形勢變化,幫助有工作意愿、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盡快找到工作。實施新一輪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三年行動計劃,聚焦小型微型企業和青年群體,完善多渠道扶持創業機制,力爭幫助1萬人成功創業。重視做好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來滬從業人員等重點人群的就業服務。落實地方教育費附加專項資金用于職業培訓的政策,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體系。更加注重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進一步規范勞務派遣用工,推動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轉制,深入推進勞動關系和諧企業與工業園區建設。加強勞動關系的分析研判,完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應急處置、欠薪保障金墊付等機制,及時化解勞動關系矛盾。

  (四)常備不懈抓安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水平

  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管理為重,提高城市管理科學化水平。堅持制度建設先行,繼續修訂和制定一批城市安全管理法規規章和政策。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考核問責制,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狠抓基層和崗位責任落實。深入推進城市運行安全和生產安全45項重點工作,開展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第三方評估并及時整改薄弱環節,加快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布局調整,鞏固建筑市場整治成效,加強消防領域尤其是居民住宅消防安全工作,強化高層電梯運行、玻璃幕墻、地下空間、越江工程和工地施工等安全管理。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機制,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廣泛開展城市公共安全宣傳教育,倡導全社會參與安全管理。進一步加強能源安全保障。堅持最嚴的執法、最嚴的監管、最嚴的準入、最嚴的處罰、最嚴的問責,加強食品安全管理,推進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健全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立全市統一的食品安全投訴舉報中心,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努力使上海成為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延續世博管理成效,加強和改進城市常態化管理,使市容更整潔、交通更順暢、出行更安全、景觀更怡人。加大市容環境建設管理力度,開展道路潔凈工程建設,加強亂設攤綜合治理,創建50條示范性林蔭道,推進違法建筑拆除工作,將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試點逐步向政府機關、大型企事業單位、學校、集貿市場等拓展,戶外廣告規范設置率達到90%。優化市、區、街鎮城管執法體制,加強城管執法隊伍建設。深入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政策,修編第二輪上海交通白皮書,加快公交線網優化調整,加強中心城區停車設施規劃和建設。深化各類專業規劃編制工作,強化城鄉規劃管理和執法。加強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

  繼續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取消本市貸款道路通行費,下調高速公路車輛通行費起價,將S5滬嘉高速公路調整為城市快速路并停止收費,做好相關后續配套工作,更好地便利群眾。建成鐵路金山支線改造工程。加快S26高速公路東延伸、S6高速公路、中環線浦東段和嘉閔高架南北延伸項目建設。完善軌道交通基本網絡,推進11號線北段二期、12號線、13號線一期等項目建設。啟動郊環線越江工程,加快長江西路、虹梅南路-金海路等越江工程建設。加快推進“一主多點”生活垃圾末端處置設施建設,基本建成老港可再生能源中心一期工程和老港綜合填埋場一期工程。

  (五)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使信息化更好地惠及市民服務發展

  建設智慧城市是實現城市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舉全市之力,加快建設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全面構建以智慧運行、智慧管理、智慧產業、智慧生活為重要內容的城市發展新模式。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網絡信息服務水平和業務承載能力。繼續推進基礎網絡提升改造,加快建設城市光纖寬帶網絡,光纖到戶建設改造新增200萬戶,基本實現城鎮化地區全覆蓋,逐年降低寬帶上網資費水平,努力建設全國資費水平最低的城市之一。加快建設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推進郊區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大力推進公共場所無線局域網建設,新增覆蓋5000處無線熱點。深化“三網融合”,創新運營管理模式,支持融合型業務發展。推進互聯網數據中心、超級計算中心四期等項目建設,增強服務能力。推動城市信息安全應急平臺建設,逐步健全城市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推進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滲透應用,提升信息化應用效能和信息產業發展能級。推動食品安全監管和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市場管理信息平臺、智能化消防數字平臺等項目建設,推進智能交通發展,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繼續推進教育、衛生、文化、社區等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推廣公用事業賬單電子化,深化為農綜合信息服務,讓城鄉居民共享信息化發展帶來的更多實惠。做大做強電子商務平臺,促進第三方電子支付發展。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提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等主要工業產品的智能化水平。鼓勵關鍵技術攻關和創新應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化,大力發展高端軟件等信息服務業,推進物聯網在樓宇節能、智能安保等領域的應用,繼續推進云計算示范應用。加快上海智慧島數據產業園建設。

  (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是城市生存發展和振興繁榮的本質性力量,彰顯著城市的特色和魅力,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應當是國際國內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樞紐,是先進文化發展創新的核心平臺。我們要充分認識上海在全國文化建設大局中的地位和責任,切實提高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自覺和自信,堅持不懈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上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過程,使之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融化為市民的自主意識和自覺行動。

  大力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華,弘揚都市文化品格,在實踐中不斷豐富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積極倡導公正、包容、責任、誠信的價值取向,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城市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力量,為人的全面發展營造美好精神家園。

  堅持政府主導,貼近市民需求,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注重軟硬件并舉,充分利用世博會場館資源,建成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推進虹橋國際舞蹈中心建設,重塑環人民廣場劇場群。因地制宜完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功能,積極將中心的場地向各類文藝院團開放,增加公共文化內容配送的品種和數量。進一步完善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扶持和培育各類群眾文化團隊,積極發展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廣泛開展多種形式、適合不同人群的群眾文化活動,提高群眾的參與度。加強檔案信息服務,做好地方志書編纂工作。繼續擴大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用好公益性演出扶持資金,在上海音樂廳、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等劇場舉辦200場以上高質量公益性專場演出,推廣營業性演出低票價,讓更多市民有機會欣賞高水平文藝表演。

  深化擴大開放,用好市場機制,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依托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放開搞活,扶持網絡視聽、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等新興產業發展。實施科技帶動戰略,推動文化與金融、貿易、旅游、體育等融合發展,擴大文化消費。開放市場,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文化創意產業,重點扶持一批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加強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

  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文化企業。在轉制文化企業實施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面向市場的經營機制和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管理模式。穩妥推進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加快文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行公共文化設施和項目委托管理,創新社會化、專業化管理運營機制。

  著力提升文化原創力,促進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用好文化人才發展資金、文化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文教結合工程、演藝工作者聯合會等機制,積極培育和引進優秀文化人才,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尊重創造、鼓勵創新,激發廣大文化藝術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創造興趣、創新動力和創作激情,創作生產一批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七)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有序推進社會事業改革發展

  堅持育人為本,真正體現“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這一核心理念,落實教育中長期規劃綱要。加大財政教育投入,全市財政教育支出占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15%。推進市級財政轉移支付重點向經濟困難、人口導入的郊區、農村薄弱學校和困難群體傾斜,在城郊結合地區新增30所義務教育學校,促進區域內優秀教師合理流動,推動義務教育首先在各區縣實現均衡發展。新增40所幼兒園,實現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和看護服務全覆蓋。進一步加強校車安全管理。堅決清理各種面向中小學生特別是低齡兒童的競賽和考證,為孩子們營造身心愉快的成長環境。深入推進學生健康促進工程,推行學業質量綠色指標體系,探索對義務教育質量開展綜合評價。促進高中加強學生創新素養培育。實施高等教育分類指導、分類管理改革,支持高校明確定位、辦出特色。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新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鼓勵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中高職教育貫通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老年大學建設,整合各類教育學習資源,完善面向全民的終身教育體系。

  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立足上海實際,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新一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健康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郊區新建的4家三級醫院全面投入試運行,實行新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逐步化解市級醫院基本建設債務,啟動以公益性為核心的公立醫院綜合評價工作。深化醫療聯合體試點,在自愿的基礎上開展居民簽約、雙向轉診等工作。擴大家庭醫生制服務試點。開展社區臨終關懷服務。推進中心城區部分二級醫院向老年護理、康復功能轉型,鼓勵和引導民營醫療機構開展康復和老年護理服務。增加精神衛生服務資源。繼續落實好優化就診流程、改善醫療服務等便民就醫措施。加強中醫藥傳承和創新。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保,簡化人群分類,實行按年齡享受相應醫保待遇。調整小城鎮醫保政策,建立門診統籌,提高醫保待遇。進一步加大醫療救助力度。

  推進體育強市建設。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增加公共體育設施,廣泛開展群眾體育活動,積極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讓市民享受運動的快樂。辦好2012年短道速滑世錦賽等重大國際賽事,積極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成立國際體育仲裁院上海聽證中心。鼓勵上海體育健兒在倫敦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推進優生促進工程和嬰幼兒早期啟蒙工程,進一步完善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機制。堅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和兒童優先原則,促進婦女兒童全面發展。

  (八)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更加注重多方參與、依法管理、源頭治理,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服務和管理。大型居住社區是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主要載體,承載著許多家庭的安居夢想,要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將大型居住社區建設好、管理好,為廣大居民服務好。在大型居住社區探索鎮管社區等管理模式,完善大型居住社區財力保障機制,加強社區“三個中心”建設,推進國有商業企業入駐,完善物業管理運作機制,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加強區域基礎設施等建設配套,努力讓群眾住得安心、放心。在城郊結合部快速城市化地區,根據實有人口規模充實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等力量。進一步提高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標準化水平。做好居委會、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加強自治能力建設,促進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良性互動。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完善公益創投和招投標機制,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建設和公益服務。

  加強實有人口綜合服務和管理。建立健全“兩個實有”全覆蓋管理長效機制。實施戶籍人戶分離人員居住地登記辦法,擴大戶籍人員居住地服務和管理試點。加強特殊人群的服務管理。逐步擴大居住證持有人員享受公共服務的范圍,鼓勵和引導來滬人員參與社區事務,加強人文關懷,豐富來滬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創造條件讓來滬人員在上海更好地工作、學習和生活。

  建立社會矛盾綜合協調化解的長效機制。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加強行政調解,推進醫療、物業、勞動關系等領域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站穩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深入開展領導干部大接訪活動,千方百計把信訪積案化解掉,千方百計把源頭問題治理好。加強人民意見建議征集,推動從政策層面預防化解信訪突出問題。建立分級分責化解群眾合理訴求信訪矛盾的工作制度,盡最大努力在初信初訪階段及時化解矛盾。全面推進區縣信訪聯合接待大廳建設,積極探索“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辦理、一攬子解決”信訪工作模式。進一步完善信訪核查終結制度。開展“六五”普法,推動形成人人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環境。加強基層綜治組織建設,深入推進基層平安創建,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打防控一體化水平,加強對城郊結合部等重點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的排查整治,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發揮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培育和引進高層次人才政策。弘揚志愿精神,鼓勵市民參與志愿服務。進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創新雙擁工作機制,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

  (九)進一步把建設重心向郊區轉移,加大力度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郊區是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廣闊空間,也是新形勢下有條件有必要加快發展的區域。落實促進新城加快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促進嘉定、青浦、奉賢南橋等新城加快發展,推動松江、浦東南匯新城的產業區與城區在規劃、交通設施、社會事業等方面的配套銜接,進一步支持金山、崇明的新城和新市鎮優化發展。推動全市重大產業項目布局向新城傾斜,支持新城提升制造業能級和水平。推進軌道交通16號線羅山路至南匯新城段建設,加快5號線南延伸段、17號線項目前期工作。推進新城低碳發展試點。推出加強新城優質教育資源布局的支持政策。積極創新新城管理模式。繼續推進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

  時刻把“三農”問題放在心上,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依托特大城市綜合優勢,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力度,強化科技興農,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合力促進農民較快增收,全面提升農村發展水平。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促進都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推進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實施現代種業重大項目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加強農業設施建設,大力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新建高水平糧田1000公頃、設施菜田533公頃、標準化養殖場45個,創建35個蔬菜標準園。從全市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優先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完善9000公頃設施糧田和菜田的灌排設施,推進300公里中小河道整治,完成4萬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改造。基本完成郊區集約化供水,水質達到國家新頒布的標準。繼續推進農村路橋建設和農場職工舊住房改造,完成100個村莊改造,完善公共交通“村村通”。結合人口分布狀況,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村衛生室配置。加快郊區農民轉移就業,新增非農就業崗位10萬個。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挖掘農業增收潛力。發展農業旅游業,延長農業產業鏈。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形成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流轉機制。完善農民宅基地置換辦法,探索多種農民宅基地歸并形式。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積極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和流轉。

  (十)高舉浦東開發開放旗幟,深化重點領域改革開放

  轉型發展,必須靠改革推動,重在制度創新。堅持先行先試,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推動金融、航運、貿易等領域重大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在浦東率先試行,力爭融資租賃業務、國際貿易結算中心、期貨保稅交割、全國信托登記中心、國際航運船舶保稅登記、口岸監管模式創新等改革試點取得新突破。深化完善自主創新政策,推出股權激勵的“代持股專項資金”,推進園區土地二次開發試點。積極構建大區域、輕型化、扁平化的新型區域管理體制,在川沙、祝橋等區域探索大市鎮管理模式。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公共設施建設和維護機制。

  穩步推進增值稅制度改革試點。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是一項意義深遠的重大稅制改革,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大舉措。按照國家部署,率先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實行增值稅制度改革試點,精心做好各方面工作,為全國推廣發揮示范作用。抓住先行先試機遇,積極推動服務業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細分,努力吸引各類服務業聚集。支持企業用足用好政策,進一步整合業務資源、拓展業務空間、創新服務領域,加快提升發展能級。根據規范稅制、合理負擔的要求,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確保改革試點行業和企業稅負基本不增加。強化組織領導,嚴密制度設計,確保改革試點有序運行。

  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加大國有企業開放性、市場化重組力度,繼續推進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加強整體上市企業集團存續資產處置和管理。發揮國有資本流動平臺作用,完善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權管控模式,促進國有資產有進有退、有序流動。規范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選人用人機制改革,完善考核與激勵約束機制,對整體上市企業領導人員實施中長期激勵。

  促進各類市場主體發展。著力消除民營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放開民間投資的市場準入。細化政策措施,繼續解決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資金融通、自主創新、人才引進、項目審批等突出問題。積極支持吸納就業和科技創新的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統籌使用財政資金,設立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放大擔保融資效應,推動投貸聯動,扶持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支持金融機構發行中小企業貸款專項債券,切實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激發經濟的內在活力。大力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深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強化產品質量、計量器具、特種設備管理,嚴厲打擊無證無照經營、商業欺詐等行為,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推進商標、名牌與標準化工作。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推進信用信息公開、共享,完善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制度,促進信用服務行業發展。

  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更好地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進一步擴大口岸對外開放,完善“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等通關模式,繼續推進貿易便利化。注重穩外需、調結構、促平衡,推進國別商品中心、海外營銷促進中心、國際設計和貿易促進中心、國家技術貿易交易中心等各類出口基地和進口基地建設,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增強高附加值產品進口集散功能。把握國際生產要素布局重組的新趨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大力引進先進技術、新業態和新產業,增強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鼓勵跨國公司在滬設立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整合其全球和在華采購銷售、研發、資金管理等業務。支持有能力的企業開展跨國并購,擴大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積極培育本土的全球性跨國公司和著名品牌。完善對外投資合作的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置工作機制。繼續提升對港澳臺經貿開放與合作水平。整合外事資源,進一步發揮外事工作在促進發展、深化改革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僑務工作,支持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參與上海現代化建設。

  推動新形勢下國內區域合作,更好地服務長江三角洲、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進一步完善長三角地區合作機制,深化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的合作,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著眼于增強對口支援地區自我持續發展能力,幫助做好招商、招工、招生等工作,進一步加大對新疆、西藏、云南、青海、三峽庫區等地區的對口支援力度。深入貫徹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落實與兄弟省區市政府的合作框架協議,加強與中西部地區、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等重點區域、重點城市的交流合作,鼓勵支持本市企業走出去投資發展。支持兄弟省區市駐滬辦協同業務主管部門,加強對駐滬商會的指導、服務和管理。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