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上海市市長韓正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1年工作回顧
去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年,也是改革創新的突破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經濟環境,全市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充分發揮上海世博會的后續效應,按照“六個著力”的要求,努力做好各項工作,全面完成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過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凝心聚力,堅決沖破傳統發展思維的束縛,擺脫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突破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切實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全面打響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攻堅戰,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積極變化。
(一)經濟平穩增長中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堅決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決策部署,堅持把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加快改變速度型經濟增長模式,減少對房地產業發展和投資拉動的依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健康,預計全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以上,房地產業增加值同比負增長,地方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19.4%,來自第三產業的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快于第二產業9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與上年基本持平,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較快增長,消費的拉動作用繼續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2%,服務性消費增速加快,網絡購物等新消費模式發展迅猛。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市民,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步提高,新增就業崗位64.2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62萬元和1.56萬元,均比上年增長13.8%,扣除物價因素高于經濟增幅。
(二)上海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功能建設取得新進展。充分發揮經濟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功能,著力完善市場體系,在提升市場配置資源能力的過程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一批先行先試政策實現重大突破。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對外匯期權、人民幣對加元和澳元即期交易、鉛期貨等一批新的金融產品成功推出,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啟動組建,外資股權投資企業、第三方支付企業等一批新型機構相繼落戶,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在全國率先開展,國際貿易結算中心外匯管理試點企業擴大到20家,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金額突破3000億元,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420萬億元。航運運價指數交易正式推出,報檢報關“一單兩報”擴大試點,船舶保險業務總量約占全國的40%,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174萬標準箱,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達到41%,上海空港旅客、貨郵吞吐量分別達到7456萬人次、356萬噸,浦東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三,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二期通過封關驗收。商務部與上海“部市合作”機制進一步深化,國家會展項目落戶虹橋商務區并開工建設,網上國際貿易中心、國際技術進出口促進中心等一批項目正式啟動,一批品牌出口企業基地初步形成,全市商品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18%。商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加快,商品銷售總額比上年增長23%。
(三)產業結構和布局結構調整優化進一步加快。把結構調整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用更大力氣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布局結構優化。努力突破制約服務業發展的瓶頸,第三產業引領發展,支撐作用增強。配合國家有關部門,認真做好在本市部分現代服務業行業開展增值稅制度改革試點的各項準備工作,積極落實營業稅差額征收政策,鼓勵服務業外包與專業化,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拓展服務業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文化創意、旅游會展、中介與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預計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58%。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機制,整合擴大“轉方式、調結構”財政專項資金,組建并運作一批創業投資基金,在云計算、物聯網、新型顯示等領域積極承接國家項目,新一批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和重點專項方案啟動實施,大飛機研制、航空發動機、中船長興二期工程、909升級改造等重點項目有力推進,光刻機、刻蝕機等關鍵裝備取得重大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制造業產值增幅高于全市工業平均增幅。基本完成國家級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試驗區三年試點任務。啟動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出臺股權激勵、科技金融等一批試點政策,紫竹科學園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楊浦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建設全面展開。完善財政科技投入體制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9%,發明專利授權量比上年增長30%以上。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優化和布局調整,制造業進一步向高端化發展,成套裝備、汽車、船舶、生物醫藥等穩定增長,重化工業結構優化,一般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轉移。一批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實現并購重組、結構升級。重點區域開發建設和布局調整加快,為城市功能提升、環境改善和經濟轉型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有序推進,世博會地區結構規劃編制完成,一批央企總部落戶園區,中國商飛總部、世博國際酒店群等項目啟動建設。虹橋商務區核心區項目全面推進,一批總部機構簽約入駐。上海迪士尼項目順利開工,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強化節能減排,推進重點節能工程和合同能源管理,加強重點用能產品、能耗限額標準管理,實施產業調整項目751項和危險化學品企業調整項目88項,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進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年度目標。第四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完成,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繼續保持在3%左右,基本完成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工程建成投入運行,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37天,森林覆蓋率達到12.58%,綠化覆蓋率達到38.15%。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續加大。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理念,把轉型發展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面對物價持續較快上漲的壓力,我們把穩定物價保證供應作為頭等大事,建立市場價格調控聯席會議制度和主副食品價格穩定基金,全力穩定主副食品價格特別是淡季蔬菜價格,從嚴控制政府調價項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預計比上年上漲5.2%,低于全國水平。郊區加強“菜園子”建設,將淡季期間綠葉菜種植面積占蔬菜種植面積的比重從三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二,實施綠葉菜淡季價格保險制度,有效保護了菜農生產積極性。中心城區加強“菜市場”建設和管理,積極推動產銷對接、農商對接,推進社區周末平價菜場試點。發揮大市場、大流通在保障市民安居樂業中的作用,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降低農副產品流通成本,推進主副食品市外生產儲備基地建設,抓好貨源組織和市場價格監管,保障了主副食品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正確把握發展與分配的關系,高度重視改善收入分配,千方百計提高群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眾的收入。年初增加了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和鎮保、農保領取養老金人員的養老金,增幅均超過10%,年中又發放了一次性補貼。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12.2%和20%,向低收入困難群眾發放兩次臨時價格補貼。增加環衛、出租車等公共服務行業一線職工收入,在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最低工資標準提高14.3%。注重質量,咬住目標,兌現承諾,千方百計推進“四位一體”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新開工建設和籌措保障性住房1700萬平方米、26.7萬套(間),供應1240萬平方米、17.5萬套(間)。進一步放寬廉租住房和共有產權保障房(經濟適用房)準入標準。廉租住房新增受益家庭1.1萬戶,累計有8.6萬戶住房困難家庭受益。全面推開共有產權保障房申請供應工作,共計受理4.4萬戶居民家庭申請。首批市級統籌公共租賃住房項目啟動供應。在浦東南匯新城開展限價商品房試點。堅決貫徹執行國家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完成全年新建住房價格控制目標。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穩步推進。鼓勵創業和促進就業工作繼續加強,就業形勢保持穩定。貫徹落實《社會保險法》,社會保險制度和政策進一步完善。將在企業工作的來滬從業人員、參加小城鎮社會保險的從業人員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建立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面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實現社會保險制度全覆蓋。積極發展老齡事業,新增養老床位5030張,新建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23家,新設社區老年人助餐點46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象達到26.2萬人。孤兒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著眼于滿足群眾的多層次需求,加快社會事業改革發展。全面落實教育中長期規劃綱要,財政教育支出占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3.8%。新增40所幼兒園,出臺困難家庭兒童接受學前教育資助政策,形成從學前到大學的幫困助學體系。實施學生健康促進工程。啟動部市共建“985工程”三期和21所地方高校內涵建設項目,上海紐約大學開工建設。醫改工作全面推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進展順利。健康城市建設有力推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社區基本藥物平均零售價下降39%。推出優化醫院就診流程等9項便民惠民措施。開展了醫療聯合體試點和家庭醫生制服務試點。基本建成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基礎的衛生信息化工程。文化改革發展取得新進展。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成效顯著,一批精品佳作相繼推出。成功舉辦國際藝術節等重大文化活動。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完成全市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國有市屬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和16家區縣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啟動第一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完成世紀出版集團與文藝出版集團重組。文化廣場、市群眾藝術館新館投入使用,錢學森圖書館、巴金故居建成開館,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項目全面啟動。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基礎服務項目實現免費開放。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成立首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開工建設國家網絡視聽產業基地,文化產權交易、文化產業投融資、公共技術服務等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成功舉辦第14屆國際泳聯世界錦標賽。市民體質指數蟬聯全國首位。上海代表團在第二屆全國智力運動會上包攬金牌、獎牌、總分三個第一。大幅提高了計劃生育獎勵與補助標準。婦女兒童發展水平持續提高。兵役政策進一步完善,退役軍人安置工作得到加強。民族、宗教、僑務工作穩步推進。
(五)城市管理和建設邁出新步伐。經濟轉型過程既是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的過程,也是城市管理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的過程,必須加強和改進城市建設管理。圍繞安全為先,我們狠抓制度建設這個根本,全面加強安全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全市動員、全民參與,查隱患、找問題、提建議,制定頒布一批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深入開展建筑市場集中整治和建設工程質量安全大檢查,成立市消防安全委員會,全面開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成立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大力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初步建立部門之間無縫銜接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完成世博城市管理臨時性通告轉化工作,成立市政市容管理聯席會議和交通協調保障聯席會議,繼續增加城市維護管理資金投入,加大非法客運整治力度,開通23條“最后一公里”公交線路,在1080個居民小區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積極開展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分析和評估機制全面推開,對247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項目進行了評估。規范勞務派遣用工。初步建立以人民調解為平臺的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解新機制。初信初訪辦理制度進一步完善,信訪核查終結制度建設取得成效,一批信訪突出矛盾得到化解。平安建設實事項目有力推進,社會治安秩序穩定良好。全面啟動智慧城市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完成280萬戶光纖到戶建設改造,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新增覆蓋100萬戶。克服各種困難,市區攜手,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京滬高速鐵路上海段等工程建成通車。軌道交通11號線北段二期、12號線、13號線一期等項目加快推進。崇啟通道、軍工路越江隧道、虹橋機場迎賓三路隧道、林海公路建成通車。黃浦江上游航道整治核心工程竣工。上海是水質型缺水城市,經過多年籌劃建設,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投入運行,供水量占全市比重達到51%,實現了原水供應從以黃浦江上游為主向以長江為主的重大轉變,供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更多市民喝到了更好質量的水。
(六)郊區農村改革發展深入推進。努力抓好統籌城鄉發展這個轉型發展的重大任務,加大對郊區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出臺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加快新城發展的若干意見,促進建設重心和公共資源向郊區轉移,郊區建設全面提速。完成奉賢南橋新城總體規劃修編調整,深化完善松江、金山等新城規劃,浦東南匯、嘉定、青浦等重點新城和新市鎮重大功能性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崇明生態島建設加快推進,在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等領域實施了一批重點項目。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郊區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開展一批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造、河道整治和郊區集約化供水等工程建設,完成118個村莊改造、4萬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改造。在郊區新增一批中小學和幼兒園,“5+3+1”郊區三級醫院建設全面推進。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推進設施農業和標準化養殖場建設,建成標準化畜禽養殖場26家、標準化水產養殖場45家,糧食總產量達12.2億公斤,比上年增長3%。大力促進非農就業,新增非農就業崗位13萬個。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工作全面完成。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和流轉、農民宅基地置換試點有序推進。
(七)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創新驅動就是要通過深化改革,突破制約科學發展的制度瓶頸,為轉型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我們著眼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堅持用改革創新促發展。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實施國資創投機制、知識產權直接質押融資等改革試點,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建設穩步推進,出臺浦東新區加快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發展政策。全面實施市與區縣財稅管理體制改革,深化完善“稅收屬地征管、地方稅收分享”的財稅體制,區縣科學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進一步增強。黃浦、盧灣“撤二建一”行政區劃調整穩步推進。加快實施國有企業開放性、市場化重組,上海汽車、上海建工等企業集團整體上市,上海家化集團整體轉讓,國資行業布局不斷優化,市屬經營性國有資產證券化率提高到34.7%。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規范董事會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完成市區兩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建設,推動中小企業改制上市,安排落實財政專項資金,采取支持商業性融資擔保機構發展、完善科技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和建立“投貸”、“投保”聯動機制等措施,推進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建設,緩解中小企業“擔保難、融資難”問題,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約占全市生產總值的50%。完善人才直接落戶政策,放寬人才居住證申辦條件,建立特殊人才直接落戶和申辦人才居住證推薦評估機制,多渠道解決人才住房問題,積極推進出入境管理便利化,人才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切實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產品質量水平繼續提升,“平安市場”創建活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取得實效。
(八)對內對外開放呈現新態勢。我們堅持在擴大開放中促轉變,抓住一切機遇,推動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加強服務,改善環境,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上海口岸功能進一步增強,關區進出口商品總額增長18%。對外貿易結構更趨優化,進口增幅高于出口,一般貿易出口增幅高于加工貿易出口,服務貿易增幅高于貨物貿易。吸引外資再創歷史新高,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和實到金額分別達到201億美元和126億美元,實到外資中服務業占比超過80%。總部經濟加快發展,新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外資研發中心90家,累計達到927家。鼓勵支持企業“走出去”,試點開展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達到25億美元,新簽對外工程承包合同金額1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以國際友城為重點,拓寬對外交往渠道,外事工作服務經濟發展的功能明顯增強。貫徹落實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滬臺兩地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深入開展。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完善旅游合作機制,產業園區共建、交通網絡建設、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等區域合作取得重要進展。精心組織對口支援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則工作,76個民生項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加強援滇、援青和支援三峽庫區等對口支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