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中國和歐洲的國家政府舉債原則不一樣
和訊網:您剛才也談到了地方融資平臺,地方政府會用這種方法來進行融資。而國務院專門發文,要求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在年內清查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并對融資平臺公司進行清理規范。 到目前為止,您認為審查的力度和效果怎樣?
馬蔡琛:應該說三令五申的要清查融資平臺及債務首先體現了高層決策者對這個問題是相當重視,這首先是一個好事。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是融資平臺,和地方成立的這些融資平臺是五花八門的,大家要從名稱上算能有十幾種,而且各自的資金運作模式在方式、債務、組成結構也都是五花八門。為什么會產生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方式,原因就是在于它要繞過《預算法》對地方政府不得舉債的規定,因為《預算法》中規定了對國有獨資公司規定的一些擦邊球的規則,這就變成了政府可以直接運用的一些靈活的方式,所以政府覺得這個東西很方便,于是又給它們打下了很多預告。在這樣的情況下,融資平臺的規范源自于地方政府對資金需求的不斷膨脹,因為地方政府真正能做事情的人,并不是他們送到人代會上的預算,在人代會上審的預算僅僅是用于臨時性、用途性一些事情,主要是一些消耗性的。那么真正用于發展建設的,主要來自于這么幾塊:第一塊是來自轉移支付,也就是我們老百姓常說的跑步前進,向中央部委去討要。第二塊錢是來自于預算的超收,就是超過預算的收入,多收的部分。第三塊錢是賣地的錢,就是搞地產經濟。最后一塊是銀行。那么從前三塊來看,像中央政府跑步前進,面臨著和其他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你去要,人家也要,你能夠要到的終究有限,而且我們不能保證我們是最會哭的孩子。第二塊超收的錢,這筆錢因為受到各方面的影響,所以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也下降。賣地的錢這次又受到了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這塊也不容樂觀。所以很多地方政府為了刺激經濟發展,為了抵御金融危機,為了實現城市建設,于是都把關注點放在最后一塊,而恰恰我們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時候,在銀行的信貸閥門上又擰得松了一點,所以才出現了2009年一季度整個貸款超過2008年全年的,這個當時是后來分析時,認為銀行貸款資金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融資平臺。
而融資平臺對這部分資金又是如何進行運作,如何進行處理的,又是一個黑箱操作之中,所以這塊到底有多大的風險呢?通過這次調查,至少我們知道它的規模是巨大的,使用中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究竟如何,誰也說不清楚,我覺得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和訊網:拿中國目前的債務問題與歐洲債務問題做一對比,您認為從規模和性質上有哪些類似和不同,中國的情況如果進一步演化可能會發生哪些影響?
馬蔡琛:應該說,雖然存在可能發生的債務危險,因為我們中國還沒有出現債務危機,但是也有債務風險,但是它的生成因素和歐洲是不同的。首先是關于歐洲的情況,它首先是建立在一個高福利的情況下,所以它舉借的大量債務主要源自于兩塊的用途,第一塊是原來它的高福利主要是依靠稅收來支持,但是因為稅收負擔過重,老百姓接受起來有困難,所以高福利后來很大程度上依靠財政赤字和政府舉債來進行。再一個,它的政府債務危機受到加入歐盟《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有兩條警戒線,一條是財政赤字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第二條是政府債務的余額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60%,3%和60%這是當時馬約的兩條標準,后來成為歐盟的共同標準。而在很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歐洲沒有所謂融資平臺、地方政府非公開舉債,再加上這兩個標準約束,他們之所以出現危機,就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突破了這兩條標準。而這兩條標準通過我們研究發現它不太適用于中國,我們單純就統計部門公布的國債數據來看,我們是在安全警戒線之內,而且是相當的安全。但是一旦把這塊非規范性的舉債拿進來,因為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我們就不知道是不是在安全警戒線內,這是外部環境的。
第二個問題,這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我記得曾經有一個資料說,判斷世界經濟的發展是不是進入衰退,有幾個指標,其中有兩個指標就是說歐美經濟進入負增長,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低于8%,這就認為是世界經濟進入衰退了。所以,大體上說我們的經濟增速只要掉到8%下以來,就意味著出問題了。所以,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們應該說經濟發展始終在8%,我們一直在保持,這源自于我們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們要不斷的應對新的就業,我們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所以,我們的政府債務是要維持我們經濟增長和發展要不斷刺激的,通過政府的舉債來擴大政府的投資,希望能夠帶動民間投資,而這個和歐洲的一些國家政府舉債原則上是不太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