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要點/ 解讀/實錄】[聚焦兩會]
政府工作報告·歷史
西方稱為國情咨文或施政演說 政府工作報告形式源自蘇聯(lián)兩者各有異同
向民眾匯報工作1790年首創(chuàng)
事關國家發(fā)展大計、億萬百姓福祉的政府工作報告是全國兩會中的最大亮點。
縱觀全世界,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南非等國政府均有發(fā)布工作報告的例行制度,一國領導人每年都要面對國民或公眾闡述政府來年的執(zhí)政方針,但被冠以“國情咨文”或“施政演說”等名稱,然而,這其中只是名稱的不同嗎?
本報試從歷史、文風等多個角度,深入探究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與其他國家的“國情咨文”的同與異。
名詞解釋
什么是“國情咨文”和“施政演說”
通常我們所熟知的國情咨文(The State of the Union)是外國統(tǒng)治階級的施政綱領,像美國,主要就是來闡明美國總統(tǒng)每年面臨的國內外情況,以及政府將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按照美國慣例,每年年初,現任總統(tǒng)都要在國會作年度報告,闡述政府的施政方針,被稱為“國情咨文”。
而施政演講則一般指由國家領導人不定期做出、闡述自己政治理念的演講,并非特指政府工作的年度總結。一些國家有領導人上任之初進行施政演講的傳統(tǒng),比如日本首相常在履新之時作施政演講,宣布自己的施政方向。
歷史縱深
首腦匯報工作美國首開先河
縱觀世界歷史,政府報告分為三種:國情咨文、施政演說以及政府工作報告。
而國情咨文或者施政演說這種由國家操盤手向國民匯報政府工作的做法,是由美國首開先河。
1790年1月8日,美國首任總統(tǒng)喬治·華盛頓作了第一份關于“聯(lián)邦情況”的報告,該報告當時被稱為“年度咨文”。經過幾百年的演變,美國的“國情咨文”已經變成“總統(tǒng)駕馭與國會關系的一個基本手段和發(fā)揮國家領導作用的有力方式”。
日本首相在就職時發(fā)表施政演說是慣例。日本歷史上第一位首相是于1885年就職的伊藤博文,但直到1890年,日本才開始召開國會,所以第一位發(fā)表施政演說的應該算是時任首相的山縣有朋。
目前,俄羅斯、菲律賓等實行總統(tǒng)制的國家,也紛紛效仿美國的做法,在每年國會或議會等政府重要例會召開期間,由總統(tǒng)向國會發(fā)表國情咨文。
政府工作報告起源于蘇聯(lián)
國情咨文(或者施政演說)源自美國,政府工作報告則是源自蘇維埃政府,甚至早在蘇維埃政府成立以前就已初具雛形。
“蘇維埃政府時期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是經過長時間發(fā)展才得以完善,成為一種較規(guī)范的模式。”據俄羅斯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王正泉教授介紹,1922年12月30日,蘇聯(lián)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聯(lián)盟條約》和《聯(lián)盟成立宣言》,宣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成立。
后來,1936年蘇聯(lián)憲法的通過,進一步完善了蘇維埃制度。至此,在每一次最高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政府首腦都會作一份類似政府工作報告的總結性報告,總結前一年的政府工作成果,并展望未來的政府工作。
這樣的政府報告被“后起”的中國共產黨所學習,在建黨之初,中國共產黨就經常發(fā)布類似報告。而在建國后的1954年,這一制度最終確定,并延續(xù)至今。
事實上,早在1922年蘇維埃政府成立之前,類似報告就已出現,后經蘇維埃政府各項體制的逐步完善、規(guī)范化下來。直至1991年蘇聯(lián)解體,這種政府工作報告的形式也隨之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