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組委會“不高興”
“中國影片退展我們當然不高興,我們需要他們,觀眾需要他們,而且這讓我們陷入困難的境地。那些說我們只在乎曝光率的是胡說,我們當然一直希望成為話題,但不是這種。”電影節負責人理查德·穆爾在得知中國導演退出展映后這樣表達自己的情緒。
23日,墨爾本國際電影節的官網首頁掛出一則題目為《電影節節目調整》的消息:“就像大家所了解的那樣,出于我們無法控制的情勢,墨爾本國際電影節今年被迫取消了幾部電影的放映。”
從墨爾本電影節官網上的信息來看,截止到26日,共有五部電影退出電影節,除了三部中國電影,金棕櫚導演肯·洛克的《尋找艾瑞克》、美國電影《空城》也因為“不為電影節所控制的情勢”退出電影節。
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依然留在展映名單上的還有一部中國內地作品《YanBianBox》,這是一部時長為27分鐘的紀錄短片,講述中國延邊一群玩beatbox(樂器口技)的朝鮮族青年的故事。澳大利亞媒體稱,這是中國內地唯一沒有撤出影展的片子。
此外,除了退出的三部電影,將參加本屆墨爾本電影節的華語片還包括香港影片《渺渺》、《青苔》以及中國臺灣的兩部短片。
放映現場,導演承認失實
墨爾本電影節是怎樣發現這部電影的?又是什么時間決定放映的?為什么原定8月8日首映的影片后來又在7月26日加映一場?這一決定是否與中國抗議聲有關?面對這樣一部半路殺出的紀錄片,許多人一頭霧水。
電影節負責人穆爾在接受西方媒體采訪時曾提到,這部紀錄片是在電影節報名日期截止后才收到的。而一向自視甚高的墨爾本電影,竟然能打破慣例將一部遲到的電影納入放映計劃,其背后的玄機耐人尋味。隨著事態的擴大,《愛的10個條件》成為唯一門票在20天前全部售完的電影……怪不得連澳大利亞當地一位影評家都說,電影節利用政治手法來操作和擴大電影節的影響,這種做法對中國非常不公平。
在《愛的10個條件》首映現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發現觀眾基本都是白人。而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導演杰夫·丹尼爾也來到現場。雖然他說這部片子陸續拍了7年,多次到華盛頓和新疆拍攝鏡頭,但從內容上看,他對新疆的認識很膚淺,甚至出現“1949年前新疆是個獨立的國家”這樣的錯誤。而對于片中的熱比婭從小就對政治充滿熱情、希望做維吾爾族代言人等嚴重失實之處,丹尼爾在影片播放后接受《國際先驅導報》專訪時承認,其中確有不實內容:“這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紀錄片,也并不客觀和中立,我只是希望讓更多的人關注維吾爾人的現狀。”
雖然導演希望通過這部片子來贏得觀眾對熱比婭的同情,但現場很多觀眾十分清醒。其中一位觀眾認為,這部紀錄片完全站在熱比婭的立場,存在很大的偏見。整個片子沒有采訪中國官員,沒有中國政府官員對熱比婭的評論,顯然違反了紀錄片忠實于事實的原則。另一位觀眾則說:“熱比婭從中國監獄里被保釋時表示絕不從事分裂中國的活動,但她一到美國就食言了,顯然是人品有問題的。”
拿政治賺吆喝“很卑賤”
事實上,本屆墨爾本電影節不光涉足“東突”問題,宣布退出的也不只是中國導演們。來自英國的金棕櫚導演肯·洛克因為不滿電影節接受來自以色列政府的資助,其影片《尋找艾瑞克》也退出電影節。本屆電影節將首映的另一部影片《巴里布》同樣引起了政治爭議,該片講述1975年印尼入侵東帝汶期間,澳大利亞、英國及新西蘭的五名記者被印尼軍方槍殺的事件。
中國領事館的一通私人電話被組委會看成是官方干預,但墨爾本電影節強硬立場背后得到的卻是澳大利亞議員們的聲援。工黨議員丹比指責金棕櫚導演和以色列電影過不去,而綠黨主席鮑勃·布朗則寫信給陸克文,要求向中方發表聲明,不要干涉電影節的言論自由。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電影評論家尹鴻教授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認為:就像電影不可能脫離政治一樣,一個導演不可能脫離他的政治、民族和國家立場。中國導演以實際行動抗議一個破壞國家統一的分裂分子或是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這樣的政治訴求是很正常的。此外,不少中西方學者認為墨爾本電影節拿政治來賺吆喝,“是很危險也很卑賤的游戲”。
更有人分析,在墨爾本電影節事件的背后,其實是西方反華勢力已經開始了繼達賴之后的第二輪“造神”運動,借文化上位顯然是手段之一。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