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新興市場崛起,彌補傳統市場缺口
據了解,雖然本屆境外采購商到會人數總體增長,但歐洲、日本等傳統市場采購商差強人意;好在“此消彼長”,亞洲、美洲、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崛起”彌補了傳統市場的缺口。
據陳朝仁介紹,本屆到會20多萬名境外采購商來自212個國家和地區,但與去年秋交會相比,歐盟與會采購商下降了15.2%,日本下降4.6%,美國到會采購商增加3.8%。
“東邊不亮西邊亮”,歐洲、日本采購商身影雖有所下降,但新興市場采購商數量則明顯增多,亞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到會采購商均保持一定增長。與去年秋交會相比,增幅最大的是大洋洲,到會6921人,增幅為23.6%,其次是美洲,到會29206人,增長17.8%,而非洲和亞洲的增幅也超過兩位數。
廣東交易團有關負責人表示,開拓新興市場并不代表放棄傳統市場,但如果長期依賴于歐美市場,市場結構單一,存在一定的風險,“市場多元化是發展趨勢,傳統市場和新興市場兩者不可偏廢”。
建議
紡服鞋帽趕不到上市季春交會能否提前半月開?
南方日報訊(記者/張啟彭國華吳哲)在2008年秋季廣交會“兩期變三期”以來,改革后的廣交會已歷四屆。在老廣交宣石林看來,這一改革有好處也有壞處。他是廣州捷步鞋業公司經理,已經參加了十多屆廣交會。
好處在于廣交會擴容。宣石林表示,現在的新展館氣派多了,展位總數也多了很多。以前在流花展館,展位總是供不應求,現在很容易拿到展位,操作也規范很多。另一個好處是采購商變得更專業,效率更高。他說:“以前我們的展位跟很多制帽制襪企業混在一起,采購商很雜亂,現在展位前走來走去的,基本都是專業的鞋商客戶。”
壞處則在于展期的滯后。宣石林告訴記者,像服裝、鞋帽這些季節性很強的產品,最合理的出貨時間是6月。這些貨物要在海上漂一個多月才到采購國,加上清關、分銷的時間,8、9月份出街,正好是秋冬新品上市的時間。他說:“現在春交會紡服、鞋帽的展覽期是5月初,客戶選樣、工廠打樣、寄樣板到對方下訂單,需要一個月時間,6月份才開始生產,根本來不及。”
宣石林說,由于展期的問題,廣交會上的歐洲客戶大量流失,不少同行已經放棄廣交會,將主要精力放在德國的GDS鞋展和米蘭MICAM鞋展,這兩個展覽都在3月上旬舉行。
“作為本土企業,我們肯定希望在主場作戰,在廣交會上攬到客戶,這比去國外參展能省下大筆費用。”宣石林建議:“春交會至少要提前半個月,紡服鞋帽這些季節性很強的產品,展期在4月中旬最合理。”
更有激進者,認為應該讓廣交會回到“二期時代”。廣東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陳經理表示,很多境外采購商是綜合采購商,廣交會一屆三期前前后后二十天,很多采購商呆不了這么長時間,就只能挑一些重點的商品來看。不少三期參展商表示,第三期人氣差跟時間拉長有關系,并希望廣交會能恢復到一屆分兩期。(彭國華 張啟 吳哲)
|